[发明专利]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8348.4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0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贾磊;蔡汉生;饶宏;胡上茂;刘刚;廖民传;张义;施健;屈路;胡泰山;李瑞显;梅琪;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6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排气系统 接地极 井下 深井 隔离布 排气 填充 焦炭颗粒 颗粒填充 馈电系统 排气效果 使用寿命 排气孔 包覆 管壁 井壁 堵塞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U型底座、隔离布和填充颗粒;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固定于延伸至井下的深井型接地极馈电系统外侧;第一排气管位于井下的一端和第二排气管位于井下的一端通过U型底座连接;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的管壁分布排气孔;隔离布包覆于排气孔的外侧;填充颗粒填充于排气管与井壁之间。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能够在有效排气的同时,防止底部焦炭颗粒的造成的排气堵塞,提高排气效果并延长排气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深井接地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排气是深井型直流接地极工程中的关键技术。根据深井阳极、垂直接地极经验,虽然馈电导体在散流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馈电棒→焦炭→地层的途径以电子的形式导电,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离子导电情况。在离子导电过程中,焦炭与水的作用系统会伴随着气体的产生,若气体不能通畅地排出井下馈电系统,气体将以气泡的形式附着于馈电系统中;随着气体量的不断增加,接地电阻会相应增加,最终导致接地极失效。
因此,焦炭作为井下馈电棒与井壁之间空隙的主要填充料,其透气效率直接影响到接地极的排气效果。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安装排气装置以解决排气问题,如组合装配式深井阳极地床,通过采用在阳极外套装排气管,或在阳极周围几厘米处平行安置一根或多根开有细缝的排气管的方式,将井内可能产生的气体通过气管向外排出;以及一种抗气阻钛合金深井阳极地床装置,通过采用U形导气管并列安装在钛合金阳极棒边,尼龙网层缠绕在U形导气管上,金属薄膜层将钛合金阳极棒和缠绕有尼龙网层的U形导气管包裹起来,以降低气阻,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由于深井直流接地极中填埋的焦炭颗粒的粒径较小(80-120目),且井下散流段主要是以焦炭颗粒与地下水混合液形式存在,排气过程中会存在细小焦炭颗粒透过排气装置,使排气装置发生堵塞,大大降低深井型直流接地极的排气效果并减少了排气系统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能够在有效排气的同时,防止底部焦炭颗粒的造成的排气堵塞,提高排气效果并延长排气系统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深井型接地极的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U型底座、隔离布和填充颗粒;
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固定于延伸至井下的深井型接地极馈电系统外侧;所述第一排气管位于井下的一端和第二排气管位于井下的一端通过U型底座连接;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的管壁分布排气孔;所述隔离布包覆于所述排气孔的外侧;
所述填充颗粒填充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与井壁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分别由多段排气段首尾连接成;各所述排气段之间通过承插式热熔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通过抱箍件固定于所述馈电系统的外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第一U型顶座和第二U型顶座;
所述第一U型顶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管延伸出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U型顶座的另一端朝向地面;
所述第二U型顶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管延伸出地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U型顶座的另一端朝向地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U型和所述第二U型顶座朝向地面的一端分别设有排气管封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底盖;所述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与所述U型底座的连接处通过所述底盖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83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