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极耳的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0724.3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0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贾明;刘宇;汪齐;刘一民;汤水;刘芳洋;蒋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0;H01M2/26 |
代理公司: | 43005 安化县梅山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赞希 |
地址: | 4100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热分析 热耦合 电池电化学 优化 极耳 锂电池整体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 电池极耳 放电过程 分布位置 基础参数 极耳位置 结果确定 人力物力 实际测量 优化目标 热分布 放电 温差 电池 | ||
1.一种电池极耳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不同处的极耳温度及锂电池整体温差作为优化目标;
步骤二、获取电池基础参数;
步骤三、建立锂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1)建立电化学模型:用线段表示电极的不同组成,在不同电极处社会组不同微分方程或者偏微分方程进行描述,其中,
正极和负极采用如下方程进行描述:
其中cs为固相中锂的体积浓度,t为时间,Ds为固相中锂的扩散系数,r为活性材料颗粒径向半径;
边界条件为:
其中jloc,i为局部反应电流密度,R为通用气体常数8.314(J·mol-1·K-3);
锂离子在液相中的传递采用如下方程进行描述:
其中ε为体积分数,ce为固相中锂的体积浓度,De为固相中锂的扩散系数,Sa为球形颗粒单位体积有效反应面积,F为法拉第常数96487(C·mol-1),t+为锂离子迁移数;
边界条件为:
其中x为正极荷电状态,L为厚度;
负极与正极的电化学过程采用Butler-Volmer方程进行描述:
其中j0,i为交换电流密度,ηi表示过电势;
j0,i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k为导电率,αa,i表示阳极电迁移数,αc,i表示阴极电迁移数,R为通常气体常数,其数值为8.314(J·mol-1K-3),c1,surf,1i表示固相颗粒表面锂离子浓度,上标αa,i和αc,i的不同分别表示阳极和阴极;
ηi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ψ为电势,U为平衡电势,下标1,2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i表示所在区域为阳极或阴极;
采用如下公式对Ui进行修正:
其中T为温度,ref为参考值,Uref,i为参比温度下的平衡电势,Tref表示参考温度,为电极的电压随温度系数;
在正负极集流体中的电荷传递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其中σ为电导率;
考虑到电极的固相颗粒与电解液界面有双电层影响,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当电流不能通过电极与隔膜界面时:
其中p为正极,n为负极,cc为集流体,sep为隔膜;
当负极极耳电势为零时:
正极极耳加载的平均电流密度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液相中离子电荷守恒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其中ψ表示电势,f表示电解液活化系数,t+表示锂离子传递系数,c表示浓度,K2液相反应速率;下标1,2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下标i表示方程所在的正极或者负极区域;
当集流体表面不存在电解液时:
其中ψ2表示液相电势,Ln,cc表示负极集流体长度,Ln表示负极长度,Lspe表示隔膜长度,Lp表示正极长度;
(2)建立三维模型: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根据产热机制的差异,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的产热可分解为:欧姆压降引起的的欧姆热(Qohmic)、极化产热(Qact)和熵变引起的电化学反应热(Qrea),并分别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极化产热:
电化学反应热:
离子欧姆产热:
电子欧姆产热:
Qtot=Qohmic,1+Qohmic,2,+Qrea+Qact (22)
其中ψ表示电势,f表示电解液活化系数,t+表示锂离子传递系数,c表示浓度,K2液相反应速率;下标1,2分别表示固相和液相,下标i表示方程所在的正极或者负极区域;
其中ρ为材料密度,C为材料比热容,K为材料导热系数;
当电池与外界环境处于热平衡时:
其中h为电池表面换热系数,Tamb为环境温度;
步骤四、将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测得的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步骤五、对所述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放电过程进行热分析,并根据热分析结果确定优化后极耳分布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072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