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式剪力墙及减震墙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2072.7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9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龚江华;金钦明;胡思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2/56;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51214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管高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61006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支撑 上支撑 墙体 剪力墙 减震墙 阻尼器 容置空间 一端连接 复合式 墙连接 固连 剪力 建筑结构领域 减震 建筑安全 楼板 墙竖 消能 地震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旨在解决现有剪力墙减震消能效果不足的问题,提供复合式剪力墙及减震墙结构。复合式剪力墙的长向中间部分设置为减震墙结构;减震墙结构包括下支撑墙、上支撑墙以及阻尼器。下支撑墙连接于楼板之上;下支撑墙的长向两侧分别固连两侧的剪力墙体内;上支撑墙连接于顶板之下,且和下支撑墙竖向对应;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之间相间隔,以限定容置空间;上支撑墙的长向两侧分别固连两侧的剪力墙体内;阻尼器位于容置空间内,并沿墙体长向设置;阻尼器的一端连接于下支撑墙,另一端连接于上支撑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用普通尺寸的或较少数量的墙体实现在较高等级的地震中的建筑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复合式剪力墙及减震墙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具有较好的减震能力的一种形式。然而,对于一些常发生地震,甚至大震的地区,普通的剪力墙结构需要设置得足够多和足够大的尺寸,才能确保足够的减震消能功能。这一定程度限制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自由,并且对于一些建筑面积较大的建筑,设置较多的剪力墙不利于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复合式剪力墙,以解决现有剪力墙减震消能效果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复合式剪力墙,复合式剪力墙的长向中间部分设置为减震墙结构;减震墙结构包括下支撑墙、上支撑墙以及阻尼器。下支撑墙连接于楼板之上;下支撑墙的长向两侧分别固连两侧的剪力墙体内;上支撑墙连接于顶板之下,且和下支撑墙竖向对应;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之间相间隔,以限定容置空间;上支撑墙的长向两侧分别固连两侧的剪力墙体内;阻尼器位于容置空间内,并沿墙体长向设置;阻尼器的一端连接于下支撑墙,另一端连接于上支撑墙。
本实施例中,在剪力墙的长向中间部分设置为新型的减震墙结构,该结构的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竖向间隔,并通过沿横向的阻尼器连接,能够很好地和剪力墙体结合实现对横向荷载(如地震荷载)的减缓和吸能,提高墙体的整体减震能力。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下支撑墙的上表面固设有朝上的第一节点板;上支撑墙的上表面固设有朝下的第二节点板;第一节点板和第二节点板沿墙体长向错开;阻尼器的一端铰接连接于第一节点板,另一端铰接连接于第二节点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下支撑墙的上表面设置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连接于预埋在下支撑墙内的第一预埋件;第一节点板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上支撑墙的下表面设置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于预埋在下支撑墙内的第二预埋件;第二节点板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的长向两侧分别设置配筋区,配筋区内设置两排三列地矩形分布的纵筋和围于纵筋的箍筋。本方案中,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两侧设置的配筋区能够方便其和两侧的剪力墙体的连接。可选地,配筋区的钢筋系统和两侧的剪力墙部分的钢筋系统连接。通过配筋区的钢筋系统和两侧的剪力墙部分的钢筋系统连接能够在提高墙体一定的整体性。
本方案中,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均为多个面分布的J型的锚筋;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分别和位于其一侧的配筋区至少部分重合,并和对应的箍筋和/纵筋相互连接。该重合设置,能够提高锚筋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的一体性。
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50-250mm,例如可以设置为200mm。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减震墙结构,其包括下支撑墙、上支撑墙以及阻尼器;下支撑墙连接于楼板之上;上支撑墙连接于顶板之下,且和下支撑墙竖向对应;上支撑墙和下支撑墙之间相间隔,以限定容置空间;阻尼器位于容置空间内,并沿墙体长向设置;阻尼器的一端连接于下支撑墙,另一端连接于上支撑墙。该减震墙结构除了如前述的设置在剪力墙的长向中间位置,还可以设置在墙体的一侧,设置独立地设置在楼板和顶板之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2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暗门的背景墙
- 下一篇:一种隔热墙体的建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