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高强度调湿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824189.9 申请日: 2019-09-02
公开(公告)号: CN110482975B 公开(公告)日: 2021-07-16
发明(设计)人: 景镇子;裘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 同济大学
主分类号: C04B28/10 分类号: C04B28/10;C04B40/00;C04B40/02;C04B111/40
代理公司: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代理人: 曹芳玲
地址: 200092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轻质高 强度 材料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高强度调湿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物室内功能性饰面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先将珍珠岩粉碎,过100目筛并烘干;再以钙硅比=0.1~0.7量取珍珠岩和氢氧化钙,再量取珍珠岩和氢氧化钙:氯化钙=90%~100%:0%~10%,最后量取总重量的10%~50%的水;将上述量取的各原料研磨、混合均匀后,在10~30MPa的成型压力下压制成块状样品并脱模,在100℃~220℃条件下,进行水热固化1~24h,经过烘干后制得块状固化产品为轻质高强度调湿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得到的产品密度小于1g/cm3,最低可达0.85g/cm3,同时抗折强度最高可达20MPa,抗压强度可达100MPa以上,自动吸放湿性能远超国标《JC/T 2082‑2011调湿功能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的要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质高强度调湿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物室内功能性饰面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珍珠岩是一种火山喷发的酸性熔岩,经急剧冷却而成的玻璃质岩石,因其具有珍珠裂隙结构而得名。珍珠岩主要由酸性火山玻璃组成,95%为玻璃相,65%~75%为无定形石英。珍珠岩在我国储量丰富,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已探明珍珠岩矿43处,查明资源储量3.9×108t左右,其中河南省资源储量最大,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6%,其他省区如山西、内蒙古储量均超过千万吨。

此外,珍珠岩具有优越的性质,其性脆、质轻,在加热条件下能迅速膨胀,具有隔音、隔热、耐高温、吸附性强、容量小、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等特点,因此用途广泛。目前我国膨胀珍珠岩是国内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轻质保温材料。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膨胀珍珠岩在市场上的应用比例为:建筑工程约60%、热管道保温约30%、装饰材料约10%。

目前,膨胀珍珠岩在建筑工业上,主要是利用它容重轻、隔音、绝热的特点,大量用作混凝土和灰浆的骨料。一般珍珠岩混凝土的吸音性能比普通的混凝土强20倍左右。珍珠岩的容重仅为砂子的1/10~1/15,因此用膨胀珍珠岩配制的灰浆比砂浆要轻60%左右。因此,目前珍珠岩多用于保温隔热材料,如保温板(见中国专利CN109694208A)、防火墙(见中国专利CN109721291A)和吸音材料(见中国专利CN106495619B)。

但是,目前为止,珍珠岩在调湿材料领域中的利用还尚处空白阶段。珍珠岩之所以能具备保温、吸音、轻质等优点,主要是由于其多孔性造成的,根据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珍珠岩富含介孔结构,尤其是3-7nm范围内的介孔,而根据新井等学者建立的湿度和孔径的关系图可知:RH=40%对应的孔径为3.2nm,RH=70%对应的孔径为7.4nm,如果材料中富含3.2~7.4nm的介孔时,该材料可以使室内湿度自动维持在40%-70%这一人体最舒适的范围内,即当室内湿度高于70%时,材料会自动吸湿,使室内湿度降低;当室内湿度低于40%,材料会自动放湿,使室内湿度提高。因此它也是制备自动调湿材料的理想原料。此外,由于珍珠岩轻质的特性,可以使得产品密度控制在1g/cm3以下,而一般的调湿材料密度也要达到2.2g/cm3,因此。以珍珠岩制得的产品兼具轻质高强和自动调湿两大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利用珍珠岩制备成为轻质高强度调湿材料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经过研究发现珍珠岩富含硅源,于是我们加入密度较低的钙源物质氢氧化钙,利用钙源和硅源反应,生成硅酸钙水合物和托勃莫来石来提高产品强度。在此基础上,也充分利用托勃莫来石的多介孔性,进一步提高产品调湿性能。此外,该技术采用低温水热反应(反应温度不高于200℃),一方面可降低能耗,节能环保,另一方面,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原料及生成的介孔结构的保留,提高了产品的调湿性能。后续经过测试得到该材料密度可小于1g/m2,同时24h吸水率可达到200g/m2以上,远超国标要求,具有优越的自动调湿性能。

具体步骤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41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