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7320.7 | 申请日: | 201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1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孙洋;李宏宇;薛文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101 | 分类号: | C04B35/101;C04B35/634 |
代理公司: | 11237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仲波<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棕刚玉 制备 刚玉质耐火材料 固溶体 耐火材料领域 抗侵蚀性能 生产成本低 氮化 酚醛树脂 机压成型 烧成制度 原料总量 烧结 结合剂 金属铝 抗氧化 重量份 烘干 混炼 钛源 烧制 |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耐火材料领域。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包括配料、混炼、机压成型、干燥、烧制;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3mm~5mm的棕刚玉0~30%、1mm~3mm的棕刚玉30~50%、0.1mm~1mm的棕刚玉10~30%、≤200目的棕刚玉20‑50%,≤200目的金属铝0‑10%,外加上述原料总量2‑6%的酚醛树脂为结合剂。烧成制度为:先在120℃‑600℃下烘干5‑25h,然后在1200℃‑1600℃氮化气氛下烧结5‑25h。本发明方法制备的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中无需额外添加钛源,具有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本产品具有很高的常温和高温强度,以及很好的抗氧化、抗热震和抗侵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耐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高铝矾土储量大,质地优良,储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矿物组成水铝石和高岭石,次要的矿物有滑石、长石、伊利石、方解石、云母等矿物,氧化铝含量在50%-85%之间。将初步去除结晶水后的铝矾土与低硫无烟煤和铁屑按比例混合,于冶炼炉中经2000℃保温5-6.5h可将矾土中除Al2O3和CaO以外其他氧化物还原成金属而分离出去制得棕刚玉(K、Na和Mg以气态形式挥发,Fe、Si和Ti等金属则多数形成合金下沉)。使用高品位铝矾土生产棕刚玉具有单位耗电低、小时产量高等优点,但是随着铝矾土中氧化铝含量增加,TiO2杂质含量也明显增加,我国阳泉地区72铝矾土原矿中约含4.2wt%TiO2。TiO2相对稳定,高温碳还原过程很难将其完全还原,因此棕刚玉制品中存在约3%的TiO2,Al2O3含量最多也只能达到95%。
传统氧化物耐火材料很容易被渣侵蚀:炉渣通过气孔和侵蚀颗粒边界进入砖内部并进一步反应,反应过程常伴随着温度的变化,造成结构剥落及蚀损,严重影响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提升氧化物耐火材料的抗侵蚀性能,理论上要求材料尽可能致密,气孔率尽可能小,但是一般氧化物的热膨胀系数高、热导率低,致密化又不可避免的导致耐火材料的抗热冲击性能降低。高熔点非氧化物能够显著改善耐火材料的高温强度、热震稳定性和抗渣侵蚀等性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氧化铝基复合材料中。
Ti(C,N)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兼具TiN和TiC的优点,具有高熔点、高硬度、耐磨、耐氧化、耐腐蚀等特性,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在机械、化工、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炼铁工作者通过多年实践证明使用含钛炉料是保护炉缸炉底、延长高炉寿命的有效手段,其原因就是钛氧化物在炼铁过程中部分被还原,进而在高炉炉壁和炉底形成一层以TiC、TiN和Ti(C,N)为主的渣皮起到了良好的护炉作用。由此证明,Ti(C,N)能够成为耐火材料中一种优异的非氧化物组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充分利用棕刚玉原料的各项组成制备出一种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该产品将新型非氧化物增强相Ti(C,N)引入到刚玉质耐火材料中。产品具有强度高、热震稳定性好、抗侵蚀性好、寿命长等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按重量百分比计,原料组成为90-100%的棕刚玉、0-10%的金属铝,外加上述原料总量2-6%的酚醛树脂为结合剂。
所述棕刚玉粒度范围为:3≤粒度≤5mm、1≤粒度≤3mm、0.1≤粒度≤1mm、0≤粒度≤0.1mm,所述金属铝粒度为:0≤粒度≤1mm。
所述的Ti(C,N)固溶体结合刚玉质耐火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配比称取各种原料,混合均匀,经混炼得到泥料,然后加压成型,在120-600℃下干燥5-25h,然后在1200℃-1600℃氮化气氛下烧结5-25h即制成本发明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7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