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同厚度的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的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1523.3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5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磊;张培;魏杏茹;谈杰;贾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235;B23K9/16;B23K9/32;B23K37/04;B33Y30/00 |
代理公司: | 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一新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结构件 电弧摆动 基板 焊接工艺参数 简化制造工序 节约生产成本 电弧 焊丝 夹具 表面氧化膜 保护气体 丙酮清洗 焊接母材 基板表面 磨砂处理 生产效率 在线编程 制造工艺 制造过程 左右对称 摆动 油污 烘干 壁厚 厚壁 装夹 去除 机器人 制造 规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的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包括步骤:将焊接母材基板表面经磨砂处理、丙酮清洗去除表面氧化膜和油污,烘干上述基板和焊丝,通过Robotstudio软件在线编程规划增材制造过程中电弧摆动轨迹,在所述基板左右对称留余量后用夹具固定装夹,设置焊接工艺参数,在保护气体氛围中运行机器人,使其按照上述电弧摆动轨迹运行,得到不同壁厚的铝合金结构件。上述工艺有效避免传统减材制造的资源浪费,简化制造工序,相较无摆动的加工过程更简单、快捷,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工艺,适用于制造不同尺寸的铝合金厚壁结构件。
背景技术
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为了解决零件轻量化的问题,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生产制造,电弧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用于制造铝合金零件也越发重要。
随着航空航天的发展,飞行器的轻量化成为航空航天所追求的目标,铝合金由于较高的强度及较小的密度,成为航空航天行业制造飞行器的首选,因此铝合金电弧增材制造复杂零件越来越重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面对一些复杂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经常会遇到制造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由于厚壁零件的生产难度较大,普通的单道增材难以达到需要的厚度标准,多层多道焊增材的焊接缺陷较多,力学性能难以达标,因此,急需要一种适合快速生产性能良好的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的电弧增材制造工艺,采用CMT电弧模式控制热输入实现成形良好,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厚壁铝合金零件快速制造,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厚壁铝合金结构件的电弧增材制造工艺,包括步骤:
(1)将焊接母材基板表面经磨砂处理、丙酮清洗去除表面氧化膜和油污,烘干上述基板和焊丝;其中:
所述焊接母材为6061铝合金,按照重量百分含量计,包括Mg≤0.05%、Fe≤0.8%、Cu≤0.3%、Mn≤0.05%、Si 4.5%~6.0%、Zn≤0.1%、Ti≤0.2%、杂质≤0.05%,余量为Al;所述焊丝为直径为1.2mm的2319铝铜焊丝,按照质量百分含量计,包括:Cu 6.8%、Mn0.4%、Zn 0.25%、Ti 0.15%、Zr 0.18%、V 0.10%、Si≤0.2%、Fe≤0.3%,余量为Al;
所述保护气体为氩气(Ar),纯度为99.99%;
(2)通过Robotstudio软件在线编程规划增材制造过程中电弧摆动轨迹,在所述基板左右对称留余量,且以面接触式夹具固定间隙,设置焊接工艺参数,将步骤(1)中所述基板装夹,在保护气体氛围中运行机器人,使其按照上述电弧摆动轨迹运行,得到不同壁厚的铝合金结构件;其中,
所述焊接工艺参数包括:送丝速度为5.8~8.0m/min,弧长修正范围为0~~5%,气流量为20~25L/min,沉积电流为130~140A,沉积电压为15~17V,干伸长为8~15mm,焊枪角度为90°;
所述机器人摆动参数包括:摆动形式为之字形波、矩形波或三角形波摆动,摆动类型为腕摆动或快速摆动,摆动长度为2~5mm,摆动宽度为6~20mm,电弧两侧停留长度为0.1~1.2mm,电弧在增材零件中部停留长度为0.1~1.2mm;
所述铝合金结构件的壁厚变化范围为6~20mm。
在某一实施方案中,增材第一道时设置送丝速度为8m/min,通过大的热输入来预热基板,并使熔敷金属更好地铺展,加大基层的熔覆量,然后再调整送丝速度为5.8~7.5m/min,优选送丝速度为5.8~7.2m/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15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