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33619.3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3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袁志山;吴丹丹;王成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7/06 | 分类号: | G05D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金福 |
地址: | 511404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确 控制 药物 分子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筒状玻璃针(1)、纳米孔芯片(2)及控制驱动电路(3);所述控制驱动电路(3)包括用于统计药物分子(5)数量的计数测量电路(31)、用于驱动药物分子(5)穿过纳米孔芯片(2)的第一驱动电路(32)及用于驱动药物分子(5)注入待检测细胞(6)的第二驱动电路(33);所述纳米孔芯片(2)水平固定于玻璃针(1)的内侧壁上,玻璃针(1)的内腔填充有电解质溶液(4),电解质溶液(4)内溶解有药物分子(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针(1)呈上粗下细状,包括上端筒(11)及下端筒(12),所述上端筒(11)呈空心圆柱状,直径为2~5mm;所述下端筒(12)呈上粗下细的空心圆台状,下端筒(12)尖端的口径为1~1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孔芯片(2)为硅芯片、氮化硅芯片、二氧化硅芯片中的任意一种;在纳米孔芯片(2)的中心处打有纳米孔(21),所述纳米孔(21)的直径为10~200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针(1)上设有微泵,所述微泵包括用于驱动药物分子(5)穿过纳米孔(21)的第一驱动微泵(321)及用于驱动药物分子(5)注入待检测细胞(6)的第二驱动微泵(333);所述第一驱动微泵(321)设置于玻璃针(1)的顶端;所述第二驱动微泵(333)设置于下端筒(12)上,与下端筒(12)尖端的距离不超过下端筒(12)竖直高度的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数测量电路(31)包括第一电源(311)、电流测量装置(312)及第一电极(313)、第二电极(314),所述第一电极(313)、第二电极(314)与纳米孔(21)的中心位于同一条轴线上;设置于纳米孔芯片(2)上方的第一电极(313)通过电流测量装置(312)电连接第一电源(311)的正电位端,置于纳米孔芯片(2)下方的第二电极(314)电连接第一电源(311)的负电位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32)包括第一开关(322)及设置于玻璃针(1)内腔的微阀(323),第一驱动微泵(321)通过第一开关(322)电连接第一电源(311)的正电位端,第一电源(311)的负电位端电连接微阀(323)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33)包括第二电源(331)及第二开关(332),所述微阀(323)的一端还通过第二开关(332)连接第二电源(331)的正电位端,第二电源(331)的负电位端电连接第二驱动微泵(333)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测量装置(312)为皮安级电流表,当任意一个药物分子(5)通过纳米孔芯片(2)的纳米孔(21)时,所述电流测量装置(312)的读数下降,使所述电流测量装置(312)的读数下降的电流为阻塞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311)、第二电源(331)的电压均为100~300mV。
10.一种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权利要求7-9任意一项所述的精确控制药物分子的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S1.利用注射针将含有药物分子(5)的电解质溶液(4)注入玻璃针(1)的内腔;
S2.闭合第一驱动电路(32)的第一开关(322),第一驱动微泵(321)与微阀(323)共同驱动电解质溶液(4),并带动药物分子(5)向下穿过纳米孔(21);
S3.观察电流测量装置(312)的读数,并记录电流测量装置(312)读数下降的次数作为穿过纳米孔(21)的药物分子(5)的个数;
S4.当通过纳米孔(21)的药物分子(5)的个数达到所需药物分子(5)的数目时,断开第一驱动电路(32)的第一开关(322),处于纳米孔(21)上方未穿过纳米孔(21)的药物分子(5)停止向下运动;
S5.闭合第二驱动电路(33)的第二开关(332),第二驱动微泵(333)与微阀(323 )共同驱动电解质溶液(4 ),并带动已穿过纳米孔(21)的药物分子(5)向下运动,利用玻璃针(1)的尖端将药物分子(5)输送至待检测的细胞(6)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361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