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运行时数据分析的Android恶意软件高效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36444.1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2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吕品;乔智;许嘉;李陶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21/56 | 分类号: | G06F21/56;G06N20/1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谭武艺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运行 数据 分析 android 恶意 软件 高效 检测 方法 系统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运行时数据分析的Android恶意软件高效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本发明运行APP后模拟人对APP的行为操作跟踪记录并生成APP的运行数据;将APP的运行数据通过异构信息网络HIN提取得到APP的运行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并以元路径的方式构成核矩阵;将核矩阵输入预先训练好的机器学习分类器得到检测结果。本发明利用动态特征提取技术提取APP的行为数据,通过异构信息网络(HIN)对提取到的APP行为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将结构化的数据以元路径的方式构成核矩阵,并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因此能够实现很少的训练时间和较高的正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运行时数据分析的Android恶意软件高效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移动平台,Android系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的开放性促进了应用市场的繁荣,但同时也由于恶意软件的泛滥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安全威胁。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8年Android恶意软件专题报告》中表明:2018年全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移动端新增恶意软件样本约434.2万个,平均每天新增约1.2万个,累计监测移动端恶意软件感染量约为1.1亿人次,平均每日恶意软件感染量约为29.2万人次。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已经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向Android系统研究高效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是静态特征提取技术和动态特征提取技术。静态特征提取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将APP进行反编译,对反编译后的代码进行分析。一些常见的开源工具也常用于静态特征分析。动态特征提取的研究则侧重于监控APP涉及用户隐私的行为数据或对敏感的API调用。无论是静态特征提取,还是动态特征提取,都还要结合分类算法等才可以实现对恶意软件的检测。
目前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是静态体征提取技术和动态特征提取技术。静态体征提取,大多是将APP进行反编译,对反编译后的代码进行分析。动态特征提取则侧重于监控APP涉及用户隐私的行为数据或对敏感的API调用。由于静态特征提取的无用信息较多,会导致训练时间过长。所以如何在保持一个较高识别正确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训练模型的时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运行时数据分析的Android恶意软件高效检测方法、系统及介质,本发明利用动态特征提取技术提取APP的行为数据,通过异构信息网络(HIN)对提取到的APP行为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将结构化的数据以元路径的方式构成核矩阵,并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因此能够实现很少的训练时间和较高的正确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运行时数据分析的Android恶意软件高效检测方法,实施步骤包括:
1)获取APP的包名和启动页面名;
2)基于包名和启动页面名运行APP后通过操作模拟工具模拟人对APP的行为操作,跟踪记录并生成APP的运行数据,所述APP的运行数据包括APP对API 的调用以及API对API的调用的信息;
3)将APP的运行数据通过异构信息网络HIN提取得到APP的运行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将APP的运行数据的结构化数据以元路径的方式构成核矩阵;所述异构信息网络HIN中包括两种节点类型和两种边类型,两种节点类型是APP和API,两种边为APP对API 的调用及API对API 的调用,且关系由APP对API 的调用次数以及API对API 的调用次数构成;
4)将核矩阵输入预先训练好的机器学习分类器,得到该APP是否为恶意软件的检测结果,所述机器学习分类器被通过预先训练建立了APP的运行数据的结构化数据、是否为恶意软件的检测结果的映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64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