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1051.X | 申请日: | 2019-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7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胡锋;吴开明;万响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6;C22C38/44;C22C38/46;C22C38/48;C22C38/50;C22C38/58;C21D1/20 |
代理公司: | 42222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火春<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贝氏体钢 微纳结构 热处理 贝氏体转变 断后伸长率 奥氏体化 低温韧性 水淬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方法。其技术方案是:C为0.20~0.50wt%,Si为0.10~0.50wt%,Mn为4.00~8.00wt%,Al为1.00~3.00wt%,Cr为0.10~0.50wt%,Ni为0.10~0.50wt%,Mo为0.10~0.50wt%,Nb+V+Ti为0.010~0.050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热处理方法是:将所述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在Ac3+(20~120)℃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等温0.25~0.75h;再于Bf+(10~60)℃条件下进行贝氏体转变,等温1.0~6.0h,然后水淬至室温。采用所述热处理方法后的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抗拉强度为1500~2000MPa;断后伸长率≥8%;‑40℃低温韧性≥30J。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和性能优良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贝氏体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高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又称纳米贝氏体钢、低温贝氏体钢、超级贝氏体钢等),利用高C,显著降低贝氏体转变温度(200~30℃),同时高Si抑制渗碳体的析出,贝氏体完全转变需要很长时间(几天甚至几十天),得到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一般≥20vol%。残留奥氏体有两种形貌,一种是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能有效提高韧性;另一种为分布在贝氏体束之间的块状残留奥氏体(约占残留奥氏体50~75vol%),其对韧性贡献较小甚至有害。同时,长时间的等温过程,对碳从贝氏体铁素体到奥氏体的扩散进行控制是非常困难的,造成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不均匀分布,也不利于韧性的提高。
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降低碳含量来提高微纳结构贝氏体钢韧性,由于碳含量减少,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Bs)和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温度点增高,在热处理过程中,贝氏体等温转变得到亚微米级贝氏体铁素体、薄膜状和块状未转变奥氏体;块状未转变奥氏体在随后的淬火过程转变为块状马氏体组织,这种碳过饱和的马氏体不利于韧性的提高。同时,贝氏体钢可以通过两步或多步低温贝氏体转变工艺,未转变块状奥氏体可以进一步转变为贝氏体铁素体,块状残留奥氏体基本可以消除,以减少块状未转变奥氏体来避免淬火马氏体形成,进一步提高韧性。
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基本都是采用中C、高Si、高Cr、适当Mn和添加其他元素的合金设计,例如“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多步等温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CN103555896 A)、“一种高韧性中高碳超细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CN106521350 A)和“超高强度高韧性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板及其制备方法”(CN106544591 A)等。高Si能抑制贝氏体转变过程中渗碳体的析出,但促使钢中的柱状晶成长,降低塑性,若加热或冷却较快,由于热导率低,钢的内部和外部温差较大,因而易裂;同时Si能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因为与氧的亲合力硅比铁强,在焊接时容易生成低熔点的硅酸盐,增加熔渣和熔化金属的流动性,引起喷溅现象,影响焊缝质量。高Cr可以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以提高钢的淬透性,但显著提高钢的脆性转变温度,冲击韧性急剧下降。有些钢种同时添加高Ni来提高低温冲击韧性,例如“一种超高强度高韧性多步等温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CN103555896 A),高Ni含量使合金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和性能优良的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及其热处理方法。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化学组分是:C为0.20~0.50wt%,Si为0.10~0.50wt%,Mn为4.00~8.00wt%,Al为1.00~3.00wt%,Cr为0.10~0.50wt%,Ni为0.10~0.50wt%,Mo为0.10~0.50wt%,Nb+V+Ti为0.010~0.050wt%,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10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