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输送管网保压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43213.3 | 申请日: | 2019-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3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常磊;裴军辉;蔡永伟;刘广帅;杜瑞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畅威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郑州德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黄红梅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输送 管网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输送管网保压检测方法及系统,所述保压检测方法包括:根据压力误差值、温度误差值和理想压力值,计算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和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在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和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之间波动,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合格;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突破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处于泄漏状态;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突破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发生补压现象。本发明能够提前发现安全隐患,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具备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和标准化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输送管道保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气体输送管网保压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配套建设及保障共用安全的需要,新建或者改建的气体输送管网工程成为城市管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气体输送管网投入运行的早期和后期是事故的高发期;因此,气体输送管网投入运行前的密封性检测是一种保障管道安全检测的关键部分。
气体输送管网包括燃气输配管道和生产厂房内特种气体输送管道等。在压力管道安装及验收相关规范中要求:管道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气密试验。试验过程需要当地压力容器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并看压,试验合格后需出具相关证明,附于工程竣工资料内,方可进行验收。
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人工记录数据且人工凭经验对气体输送管网的密封性进行判断。例如,燃气输配管道密封性的判断方法为:根据人工记录的数据计算修正压力降,若修正压力降值符合《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05,则判断待测气燃气管道气密性合格。
但是,人工记录的结果偏差较大,且无法做到连续24小时、36小时或者48小时记录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而人工凭经验对管网的密封性进行判断,只是依据几个参考时间点的数据进行计算,存在工作效率低、检测精度低、分析工作量大和重复投入的缺点。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气体输送管网保压检测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气体输送管网保压检测方法,所述保压检测方法包括:
构建待测气体输送管道的温度-压力保压检测模型,通过数据采集终端采集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实际温度值和实际压力值,根据所述温度-压力保压检测模型和实际温度值,获得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理想压力值;
计算所述数据采集终端的压力误差值和温度误差值,根据所述压力误差值、所述温度误差值和所述理想压力值,计算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和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
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在所述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和所述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之间波动,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合格;
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突破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处于泄漏状态;
在预设时间内,若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部的实际压力值突破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发生补压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保压检测方法还包括:所述保压检测方法还包括:计算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压力降,并根据所述压力降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是否合格;
若根据理想压力容差上限值和理想压力容差下限值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合格,且根据所述压力降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合格,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合格;否则,判定待测气体输送管道密封性不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畅威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畅威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32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