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4258.2 | 申请日: | 2019-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90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吕国正;岑兰;彭文磊;谭信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7/00;C08L51/04;C08K13/02;C08K3/04;C08K3/06;C08K5/09;C08K5/098;C08K5/47;C08F253/00;C08F222/06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骆英静<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橡胶 共混 混炼型聚氨酯 增容剂 混炼型聚氨酯橡胶 改性天然橡胶 硫化胶 产品性能 动态性能 极性差异 接枝改性 力学性能 酸酐改性 耐磨性 相容性 两相 硫化 制备 | ||
1.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由包括混炼型聚氨酯橡胶、天然橡胶、交联剂和增容剂的物料经混炼、硫化制得,所述增容剂为通过酸酐改性的改性天然橡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酐为马来酸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天然橡胶的质量份数为计量标准,所述马来酸酐为5ph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份数计,所述混炼型聚氨酯橡胶为70份;所述天然橡胶和改性天然橡胶总计为30份,所述交联剂为1-5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防老剂0.5-3份,促进剂2-8份,活性剂2-5份,增塑剂0.5-2份,偶联剂0.5-2份,补强填充剂20-40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老剂为防老剂4010,所述促进剂由促进剂M和促进剂DM组成,所述活性剂由活性剂NH-2和硬脂酸锌组成,所述增塑剂为硬脂酸,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Si-69,所述补强填充剂为炭黑N330,所述交联剂为硫磺。
7.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天然橡胶、改性天然橡胶和混炼型聚氨酯橡胶分别进行塑炼;其中,所述改性天然橡胶为通过酸酐改性的改性天然橡胶;
将塑炼后的天然橡胶、改性天然橡胶和混炼型聚氨酯橡混合在一起获得共混胶料,对共混胶料进行混合塑炼;
将混合塑炼后的共混胶料进行混炼、翻炼和硫化,获得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将混合塑炼后的共混胶料进行混炼、翻炼和硫化,获得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具体包括:
将混合塑炼后的共混胶料进行包辊1-3min,然后依次加入防老剂、促进剂、活性剂、增塑剂和偶联剂,吃料完毕后,左右割刀3/4次;
将共混胶料下片薄通,加入补强填充剂,待吃粉完毕后,左右割刀3/4次,下片薄通打三角包2-4次;
加入交联剂,待吃粉完毕后,左右割刀3/4次,下片薄通打三角包3-5次,然后再打卷1-3次出片,获得胶片;
将胶片放置2-24h后,再进行翻炼3-5次,在平板硫化机上于150℃-170℃下硫化4-25min,获得由改性天然橡胶作为增容剂的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天然橡胶按照以下步骤制得:
将天然橡胶进行塑炼;
将塑炼后的天然橡胶和马来酸酐在过氧化物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获得改性天然橡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混炼型聚氨酯和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橡胶在转矩流变仪中进行塑炼,塑炼转速为45r/min,塑炼温度为120℃,塑炼时间为3min;
以所述天然橡胶的质量份数为计量标准,所述马来酸酐为5phr,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为0.5phr;
所述过氧化物引发剂为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苯,所述天然橡胶和马来酸酐的反应时间为4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425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