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接口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6603.6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6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庄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13/46;H01R13/52;B60R16/02 |
代理公司: | 11247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殷玲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缸体 轴线方向运动 弹簧连接 电源接口 白车身 电接触 尾销 电源 无线充电系统 无线供电系统 白车身结构 标准化设计 安装便利 车辆电子 车辆线束 电器部件 负极端子 供电接口 正极端子 制造成本 整车 能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接口,其包括:第一端子缸体,其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端子尾销,其与第一弹簧连接,并且设置为能够借助第一弹簧的弹力沿着第一端子缸体的轴线方向运动,以与白车身电源的正极端子电接触;第二端子缸体,其内设置有第二弹簧;以及第二端子尾销,其与第二弹簧连接,并且设置为能够借助第二弹簧的弹力沿着第二端子缸体的轴线方向运动,以与白车身电源的负极端子电接触。根据本发明的电源接口能够为基于白车身结构的无线供电系统提供标准化设计,降低、甚至消除了车辆线束的存在,降低了整车复杂性、制造成本和能耗,提高了无线充电系统及其供电接口的通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安装便利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电源领域,更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接口。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车辆内部所集成的电子电器部件数量和复杂度的增加,车辆线束(包括例如用于动力电池的高压线束和例如用于电子电器部件的低压线束),作为各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供应载体及其之间的信号传输中介,也随之变的越来越复杂。这直接导致了制造成本和整车重量的增加,从而加大了车辆能耗,这特别是对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里程影响重大。
此外,由于线束零部件数量庞大,对车辆的可靠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某些车型的整车线束的总长度高达3~4km,重量高达80~100kg,为车辆添加了巨大的重量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接口,其能够为基于白车身结构的无线供电系统提供标准化设计,最大程度地降低、甚至消除了车辆高压线束及低压线束的存在,降低整车复杂性、制造成本和能耗,提高了车辆无线充电系统及其供电接口的通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安装便利性。
具体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电子电器部件的电源接口,所述电子电器部件借助紧固装置固定至车辆白车身上,并且借助所述电源接口电连接至白车身电源,所述白车身电源包括白车身钣金层和导电层,所述白车身钣金层与所述导电层彼此绝缘,在所述白车身钣金层上设置有与电池的负极或者接地端连接的负极端子,在所述导电层上设置有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正极端子,所述电源接口包括:
第一端子缸体,在所述第一端子缸体内设置有能够导电并且与电子电器部件电连接的第一弹簧;
第一端子尾销,所述第一端子尾销能够导电并且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并且设置为能够借助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沿着所述第一端子缸体的轴线方向运动,以与白车身电源的正极端子电接触;
第二端子缸体,在所述第二端子缸体内设置有能够导电并且与电子电器部件电连接的第二弹簧;以及
第二端子尾销,所述第二端子尾销能够导电并且与所述第二弹簧连接,并且设置为能够借助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沿着所述第二端子缸体的轴线方向运动,以与白车身电源的负极端子电接触。
根据一有利实施例,所述电源接口还包括绝缘密封装置,该绝缘密封装置设置在所述电子电器部件与车辆白车身之间,所述第一端子尾销和所述第二端子尾销贯穿所述密封装置。
根据一有利实施例,所述绝缘密封装置为密封垫或密封胶。
根据一有利实施例,所述电源接口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一端子尾销、所述第二端子尾销、所述第一端子缸体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缸体的外壳。
根据一有利实施例,所述负极端子为所述白车身钣金层向外部暴露的的接触面。
根据一有利实施例,所述正极端子为所述导电层向外部暴露的接触面。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内部各个电子电器部件之间的有线连接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内部各个电子电器部件之间的无线连接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姆勒股份公司,未经戴姆勒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66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