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8667.X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0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吴蒙然;邹群鑫;张晓晴;刘佳伟;李宇欣;沈聪聪;毛奔;周阳;丁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B17/00 | 分类号: | B29B17/00;B29B17/02 |
代理公司: | 32286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仲晖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瓶 收集箱 测试装置 除水装置 回收装置 压缩 塑料瓶回收 二次压缩 分类回收 进料装置 设备内部 送瓶装置 有效容积 故障率 可回收 可压缩 外壳体 有效地 维护 异物 除水 外置 回收率 工作量 分辨 智能 垃圾 | ||
本发明涉及塑料瓶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包括外壳体、进料装置、测试装置、压缩除水装置和收集箱。有益效果为:该装置能够通过收集箱和外置回收装置实现对可回收的塑料瓶和普通垃圾的分类回收,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塑料瓶的回收率降低资源浪费并避免环境污染,该装置能够利用测试装置和送瓶装置有效的分辨出放入的物体是否为可压缩的塑料瓶,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异物进入设备内部造成故障,有效的降低了故障率和维护难度,该装置不仅能够利用压缩除水装置对塑料瓶进行压缩除水,而且还能够对位于收集箱内的塑料瓶进行二次压缩,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收集箱的有效容积,进一步的延长了维护的周期,从而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瓶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瓶是生活中常用的饮料包装瓶,也是重要的白色污染源,由于塑料难以被自然降解,因此需要进行人工回收处理,人工回收塑料瓶不仅能够降低污染而且回收后的塑料瓶也能够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对资源的浪费。
我国目前回收塑料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收集然后在大型回收站进行集中压缩回收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对塑料瓶和普通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培养居民分类投放塑料瓶的习惯导致塑料瓶分类收集困难,同时也难以良好的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如果能够发明一种针对塑料瓶进行分类和压缩回收的专用终端设备就能够有效的解决塑料瓶回收困难的问题并实时的提醒居民注意环保,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瓶智能回收装置,包括外壳体、进料装置、测试装置、压缩除水装置和收集箱,所述进料装置包括与外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进料壳体,且进料壳体的前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壳体的下方开设有废料排料口,且进料壳体的后端开设有塑料瓶排料口,所述进料壳体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翻转选料电机,所述翻转选料电机的输出端驱动有蜗轮蜗杆减速器,且该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端驱动有送瓶装置;
所述送瓶装置包括与蜗轮蜗杆减速器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的转轴,所述转轴上焊接安装有弧形限位连接板,所述弧形限位连接板的前端一体成型有前置推板,且弧形限位连接板的后端一体成型有后置推板,所述前置推板和后置推板之间形成呈110°至130°夹角且用于临时放置物体的检测槽,所述前置推板用于对接进料口和废料排料口,且后置推板用于对接塑料瓶排出口;
所述进料壳体内一体成型有进料导向板,且进料导向板与进料壳体之间形成用于将进料口内的物料送入送瓶装置上的检测槽内的进料通道,所述进料导向板内设置有用于检测进料通道内是否有物料通过的物料检测装置,且进料壳体上固定安装有对应与前置推板上方的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与进料壳体通过螺栓固定的加压推杆,且加压推杆的输出端驱动有主安装板,所述主安装板的下方呈直线阵列通过弹簧安装有至少三个末端推板,且末端推板上一体成型有与主安装板滑动插接的滑杆,所述主安装板上固定按住有用于测量各个滑杆位移的位移传感器,且主安装板与末端推板之间固定安装有用于测量末端推板受力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压缩除水装置包括与外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挤压推杆,且压缩储水装置包括与进料壳体的外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后端一体成型有导向筒,且导向筒内滑动插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末端一体成型有复位推板,且复位推板与安装座之间通过复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加压推杆的输出端驱动有主推板,且主推板的左右两端均一体成型有与复位推板的外侧套接的限位侧板,所述安装座的后侧一体成型有至少两排刺针,且复位推板和主推板上均开设有与刺针对应的配合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86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缠绕成型工艺制备热塑性预浸料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废内胎免清洗破碎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