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管插管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50535.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8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珊娜;黄贵;曾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珊娜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51230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秀清<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管导管 气管插管 无菌薄膜 插入口 充气管 薄弱结构 套囊 线状 连通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感染 医疗器械领域 刻度标记 下呼吸道 氧气接头 指示球囊 病原体 单向阀 透明的 斜切形 易撕裂 穿入 内腔 下端 侧面 延伸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导管,气管导管前端设有斜切形的插入口,气管导管后端设有氧气接头;插入口侧面设有墨菲孔,插入口后设有套囊;气管导管穿设有充气管,充气管上部分位于气管导管外侧并与带单向阀的指示球囊连通,充气管下部分穿入气管导管内腔与套囊连通;气管导管下部套设有透明的无菌薄膜保护套,无菌薄膜保护套一侧设置有易撕裂的线状薄弱结构,线状薄弱结构经过无菌薄膜保护套下端延伸至另一侧;气管导管外表面设有供指示气管导管插入深度的刻度标记。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气管插管在临床操作中,上呼吸道的病原体易随气管插管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s,简称HAI)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医院感染,其定义是发生在医院内的一切感染,感染后诊断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以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为例HAP/VAP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我国大规模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22%-5.22%,其中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为1.76%-1.94%。美国的住院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0%,其中肺炎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21.8%。HAP的发病率为(5-10)/1000例住院患者,占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感染总数的比例高达25.0%。发生HAP后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10d,住院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HAP也是最终导致危重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由其引起的相关病死率高达15.5%-38.2%。HAI发生原因很多,医疗操作被认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称为气管插管,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麻醉科等专科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最关键措施之一,气管插管的操作有效性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研究显示气管插管患者发生HAI比例极高,而插管操作导致的相关感染可能是其潜在原因之一。
在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虽然气管插管本身是经过无菌处理的,但是却并不能避免来自患者自身的感染。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气管插管直接经口腔及咽喉部到达声门后进入下呼吸道,由于下呼吸道为无菌环境,操作过程中上呼吸道的病原体易随气管插管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解决了现有气管插管在临床操作中,上呼吸道的病原体易随气管插管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导管,气管导管前端设有斜切形的插入口,气管导管后端设有氧气接头;插入口侧面设有墨菲孔,插入口后设有套囊;气管导管穿设有充气管,充气管上部分位于气管导管外侧并与带单向阀的指示球囊连通,充气管下部分穿入气管导管内腔与套囊连通;气管导管下部套设有透明的无菌薄膜保护套,无菌薄膜保护套一侧设置有易撕裂的线状薄弱结构,线状薄弱结构经过无菌薄膜保护套下端并延伸至另一侧;气管导管外表面设有供指示气管导管插入深度的刻度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珊娜,未经李珊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05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