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52974.5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6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庄;韩女;朱冀栋;段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0/02 | 分类号: | C04B20/02;C04B18/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鲜 报废 混凝土 再生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新鲜报废混凝土;S2,对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休眠类型确定;S3,对确定休眠类型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休眠化处理;S4,将休眠化处理后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唤醒处理;S5,将唤醒处理后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再生利用,形成再生混凝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针对不同休眠类型采用差异化处理手段,增强了对混凝土休眠时间控制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其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耐久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预拌混凝土已经成为建筑施工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年均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混凝土和其他原因产生的不能进行简单处理再使用的新鲜废弃混凝土,这部分混凝土由于还未初凝或者刚刚初凝可统称为新鲜报废混凝土。
目前,针对这些新鲜报废混凝土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处理手段:1、通过砂石料分离机对混凝土进行分离回收利用混凝土中的砂石料、废浆和废水;2、新鲜报废混凝土硬化后再利用,主要是制成路沿石、配重石,或者硬化后在制备成再生骨料循环利用;3、采用新鲜报废混凝土取代部分新鲜混凝土再生利用到施工现场的浇筑中去。对于前两种处理手段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于使用新鲜报废混凝土取代部分新鲜混凝土再生利用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一方面,新鲜报废混凝土通常是在拌制完成后通过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在回到搅拌站,这一过程中往往会经过一段时间,其工作性能会发生劣化直到完全丧失施工性能,因此,工作性能的保持和凝结时间的控制在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利用是极为关键的。另一方面,将报废混凝土再利用于新鲜混凝土对其性能存在潜在不利影响,对此类不利影响的有效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尚无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的先例。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新鲜报废混凝土;
S2,对S1提供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休眠类型确定;
S3,对S2确定休眠类型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休眠化处理;
S4,将S3休眠化处理后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唤醒处理;
S5,将S4唤醒处理后的新鲜报废混凝土进行再生利用,形成再生混凝土。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新鲜报废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包括且不限于新鲜报废混凝土与目标再生混凝土之间的强度等级差异、新鲜报废混凝土拌合完成至掺入休眠剂的时间间隔、现有工作性能。
更优选地,所述新鲜报废混凝土与目标再生混凝土之间的强度等级差异,是指新鲜报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不低于目标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更优选地,所述新鲜报废混凝土拌合完成至掺入休眠剂的时间间隔≤6h。所述休眠剂选自缓凝剂或水化抑制剂中的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现有工作性能以坍落度为评价指标,所述坍落度≥120mm。
进一步优选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时,所述坍落度≥120mm且<180m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50时,所述坍落度≥180mm。
优选地,步骤S2中,当休眠的时间间隔≤6时,所述休眠类型为短期休眠;当休眠的时间间隔6h时,所述休眠类型为长期休眠。
更优选地,所述短期休眠的时间间隔为2-6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29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渣表面稳定化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火型膨胀蛭石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