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54528.8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9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裘进浩;刘婧;季宏丽;陈子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E04B1/36;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杨金贤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形状 记忆 合金 冲击 载荷 减缓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和连接器,形状记忆合金套筒设置于待减振的上、下连接件之间;连接器包括螺母和连接杆,形状记忆合金垫片用于设置于上连接件上,连接杆为杆体的一端设置一帽体,杆体依次穿过上连接件、套筒、下连接件和形状记忆合金垫片,且杆体的另一端螺纹连接螺母,通过旋紧螺母使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均处于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状态,还公开一种基于上述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的冲击载荷减缓方法,该冲击载荷减缓方法既保证了上、下连接件和连接器的装配不出现松动,也降低了上、下连接件之间的冲击和振动,且结构简单易拆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减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舰船等高精尖国防领域,对设备的精密度和设备的振动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虽然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减振器在结构减振领域已经有了众多应用,然而,这些形状记忆合金在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大多仅仅使用奥氏体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或马氏体形状记忆合金的高阻尼性进行减振,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形状记忆合金性能方面的优点,且其大多结构复杂,拆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和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待减振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的冲击和振动,并且使得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连接具备较高刚度的同时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与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的装配不出现松动,且结构简单易安装拆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和连接器;
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均为具有较低马氏体相变温度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用于设置于待减振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所述上连接件上预设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件上对应所述上连接孔预设下连接孔,且所述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孔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同轴设置;所述连接器包括螺母和连接杆,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用于设置于所述上连接件上并与所述上连接孔同轴,所述连接杆包括杆体和帽体,所述帽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杆体的一端,所述杆体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件、所述套筒、所述下连接件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且所述杆体的另一端伸出上连接件并螺纹连接所述螺母,通过旋紧所述螺母使得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所述帽体分别压紧于所述上连接件的上表面和所述下连接件的下表面上并使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均为处于具有较小的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的母相奥氏体状态的形状记忆合金。
优选的,所述杆体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为间隙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冲击载荷减缓装置的冲击载荷减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待减振的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分别开设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设置一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并使所述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孔以及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同轴,在所述上连接件上放置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并使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与所述上连接孔同轴,使所述杆体依次穿过所述上连接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所述下连接件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且所述杆体无所述帽体的一端伸出上连接件,将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套设于所述杆体伸出所述上连接件的一端,将所述螺母拧在所述杆体伸出所述上连接件的一端,旋紧所述螺母使得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所述帽体分别压紧于所述上连接件的上表面和下连接件的下表面上并使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垫片和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均为处于具有较小的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的母相奥氏体状态的形状记忆合金。
优选的,在所述上连接件上表面和所述下连接件下表面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相接触的位置分别开设一个上沉孔和一个下沉孔,并将所述形状记忆合金套筒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上沉孔和所述下沉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45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