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功率密度的熔融碳酸盐直接煤/碳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60528.9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7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傅培舫;胡森;别康;刘洋;龚宇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14 | 分类号: | H01M8/14;H01M8/0202;H01M4/96 |
代理公司: | 武汉蓝宝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42 | 代理人: | 王振宇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密度 熔融 碳酸盐 直接 燃料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功率密度的熔融碳酸盐直接煤/碳燃料电池,包括电池体和对电池体加热的加热炉,所述电池体内安装有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所述工作电极包括阳极室,所述阳极室内插入有取放棒,阳极室上开有与电池体内腔电解质连通的流通孔,所述阳极室内填充有煤/碳燃料,所述煤/碳燃料内埋设有集电器,所述集电器通过耐高温绝缘导线引出;所述煤/碳燃料的成分至少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碳粉。本发明通过向阳极室中添加某种过渡金属氧化物,起到催化剂作用,有效促进了阳极的电氧化反应,提高了阳极性能,进而有效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功率密度的熔融碳酸盐直接煤/碳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该形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传统燃煤电厂的发电效率只有30-45%,并且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如SO2,NOx,颗粒物等。而直接煤/碳燃料电池(Direct Coal/Carbon FuelCell,DCFC),可将煤/碳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能量转化效率提升近一倍,可极大减少能量损失和污染物排放,还能获得纯度很高的CO2,便于储存和利用。
目前,有关MC-DCFC的专利并不是很多,国内现有的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重整单元的MC-DCFC:中国专利CN201010207016.1,该专利中,作者并不直接以煤/碳燃料进料,而是通过重整单元将其转化为气体燃料;在重整单元,还有一些专利是关于重整催化剂的,如中国专利CN201780027891.1、中国专利CN201010206914.5。
(2)煤/碳燃料进料方式方面以及煤/碳燃料处理方法:中国专利CN201110257666.1、中国专利CN201010287471.7、中国专利CN200810209833.3。
(3)电解液/煤/碳燃料方面,有以下专利:中国专利CN201110304175.8。
(4)电极材料方面的专利有:中国专利CN201510583169.9、中国专利CN200610015494.6、中国专利CN100392894C。
(5)在电堆研究方面的国内专利有:中国专利CN203800125U、中国专利CN202308175U。
国外对MC-DCFC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具有重整单元的MC-DCFC,专利有:美国专利US5348814A和US5100743A。
(2)煤/碳燃料在进料之前的预处理,专利有:美国专利US7981563B2。
(3)在煤/碳燃料方面的专利有:美国专利US6037076A。
(4)关于阳极的专利涉及阳极形态、具有一些特殊功能的阳极(如耐硫)和阳极材料,专利如下:美国专利US20060234098A1、美国专利US4925745A、英国专利GB2039131A和美国专US5206095A。
(5)国外在电堆方面也有一些专利,例如:韩国专利KR101713344B1。
(6)此外,还有该类燃料电池与其它设备联用的一些专利:日本专利JPH11312527A,美国专利US9502728B1。
尽管已经有许多学者在他们的MC-DCFC中使用各种煤/碳燃料做了一些性能测试,但他们获得的功率密度大都比较低,上述文献的燃料电池通常在600℃~800℃的反应温度下,MPD(最大功率密度)只有17mW cm-2~141mW 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05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掺杂的BaCeO
- 下一篇: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新能源电池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