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刺活检针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1277.6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2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何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杨 |
主分类号: | A61B10/02 | 分类号: | A61B10/02;A61B18/02;A61B18/12;A61B18/18;A61B90/00 |
代理公司: | 江苏海越律师事务所 32402 | 代理人: | 唐小红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刺 活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穿刺活检针,包括有针杆、手柄。针杆包含内针芯和外套管,外套管尾部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固定,手柄内有击发机构,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卡扣结构、储能弹簧、锁扣结构、触发开关组成。可活动接头轴向外端固定外套管,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紧密接触,拨动可活动接头向后压缩储能弹簧,进入待击发状态;触发开关由推柄和触发探头组成,按压推柄,带动触发探头向前运动,驱动锁扣结构使卡扣结构松脱,可活动接头带着外套管向前运动,实现切取组织的功能。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活检无效区,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半自动穿刺活检针,同时,外套管与内针芯分离,通过留置于体内的外套管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实现一针多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医疗器械,即经皮穿刺活检针。
背景技术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肿瘤诊断的精准率大幅提高。但针对一些影像学特点不显著的肿瘤,通过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仍然是肿瘤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穿刺活检针,内针芯的尖端一般设计有取样凹槽(一般为20mm左右),通过外置套管的手动或自动向前击发切取肿瘤组织,实现取样。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获取足量的病变组织样本,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针尖上取样凹槽的前端有一定长度的活检无效区(3-10mm不等),倘若要取样的肿瘤靠近血管或神经等重要组织,为了使取样凹槽定位于肿瘤中央部位,对于小体积肿瘤,取样凹槽前端的活检无效区势必会穿过肿瘤,而很容易损伤、污染这些靠近肿瘤的血管或神经,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极容易造成患者内出血、损伤神经或引起其他并发症。诚然,这种结构的穿刺活检针对临床医生的经验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对于一些小的特殊位置的病灶(比如:甲状腺结节的穿刺活检),上述结构的活检穿刺针对临床医生诊疗经验的依赖尤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活检无效区,结构简单、易操作的半自动穿刺活检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皮穿刺活检针,分为针杆部分、手柄部分两部分。针杆由内针芯、外套管组成,手柄内部设计有击发机构,使用时,按压击发开关,击发机构即可驱动针杆的外套管向前击发,切取病变组织。
所述的针杆,内针芯外径0.4-1.8mm,由医用金属材料制成,尖部为锥形结构;内针芯尖部的锥面及靠近锥面的外圆柱面均设计有螺旋形凹槽,凹槽轴向长度2-10mm,所述凹槽为矩形槽、燕尾槽、梯形槽或V形槽;外套管套装于内针芯外部,外径0.6-2.0mm,由医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尖部为双斜面设计,尾部装有对接接头,该对接接头采用医用塑料材质,外圈设计有外螺纹,通过此接头上的外螺纹可以与手柄内的可活动接头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手柄,其内包含击发机构、防误击发机构、手柄壳体三部分组成。
击发机构由可活动接头、储能弹簧、弹簧限位杆、弹簧限位块、锁扣结构、触发开关组成。可活动接头可采用医用金属或医用塑料材质,其轴向外端固定有外套管,轴向内端与储能弹簧紧密接触,并且,可活动接头径向设计的两个上膛扳手外露于手柄外部,向后拨动外露于手柄的两个上膛扳手可以带动可活动接头压缩手柄内的储能弹簧至可活动接头一侧的卡扣结构扣合于锁扣结构上,进而为下一步的击发操作提供动能。储能弹簧作为触发机构的能量供件,触动击发开关时,其活动端会向前驱动可活动接头瞬时运动,实现击发。弹簧限位杆采用医用塑料或医用金属均可,装于储能弹簧的内部,其作用是防止储能弹簧径向变形,保证储能弹簧提供轴向动能的可靠性,此外,弹簧限位杆内部为内针芯并与内针芯同轴。弹簧限位块位于储能弹簧的尾端,其作用是对储能弹簧的固定端进行轴向限位。锁扣结构的作用是:当向后拨动可活动接头上外露的上膛扳手至储能弹簧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该锁扣结构可以通过与可活动接头上的卡扣扣合,进而将储能弹簧限制在压缩状态,为后面的击发操作储存击发动能。触发开关由推柄及触发探头组成,按压推柄,可以带动触发探头向前运动,触发探头上的斜面结构可以驱动锁扣结构的活动端径向向外运动,进而使可活动接头上的卡扣松脱,在储能弹簧的向前驱动力作用下,可活动接头会带着外套管向前运动,实现切取组织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杨,未经何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1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