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3362.6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4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肖丽红;周堂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秉高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1/65;F24F11/72;F24F13/28;F24F13/30;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65;F24F110/70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龙婷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风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其内设有新风风机、第一止风阀;排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其内设有排风风机;第一管道,其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侧;第二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室内,其内设有第四止风阀。当室内空气满足以下任一种条件时,则关闭第一止风阀、新风风机,启动所述排风风机:(1)室内空气的PM2.5大于或等于300μg/m3;(2)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变化大于或等于1500ppm;(3)室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且大于或等于‑40℃;(4)室内空气的湿度大于或等于65%。通过该设计,在提供新风时可有效地避免发生管道结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加热等过程后传入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室外。
经过发明人多年的研发,发明人发现,中国北方地区在冬季使用新风系统的过程中,当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由于室外温度较低,所以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的管道容易出现结露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目前的新风系统普遍依靠PTC发热器来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只在外界温度为一定温度时才能起到作用,而如果外界温度在-0℃以下时,这种解决方式是不能较好地解决管道结露问题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室外温度在-0℃以下时,新风系统不仅能向室内提供室外空气,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管道结露。
一种新风系统包括:
新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其内设有新风风机、第一止风阀;
排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其内设有排风风机;
第一管道,其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侧;
第二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室内,其内设有第四止风阀。
相对于现有技术,当外界温度在-0℃以下且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打开第四止风阀,启动排风风机,关闭新风风机,排风风机强力将室内的污染空气排至室外,并且通过增大排风风机与室内的连通口以增大排风量,使室内形成负压。由于室外气压大于室内气压,所以室外的空气会通过门隙或者墙体风口器流入室内,从而向室内送入新风。并且,在整个空气置换的过程中,室外新风不会通过新风系统的管道进入室内,有效地避免了新风系统的管道出现结露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安装第一止风阀,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道与新风管道可以共用一个室内风口,有助于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以及安装。并且,当新风系统使室内形成负压时,通过关闭第一止风阀来关闭新风管道的进风口,防止室外冷气进入新风管道,有助于避免新风管道内结露,也有助于保护新风风机以及延长新风风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排风机的进风侧,其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管道、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新风系统使室内形成负压时,室内空气可以依次经过第二管道、第一管道、排风风机后流至室外,室内空气也可以依次经过新风风机、第一管道、排风风机后流至室外,进一步地增大排风量。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进风侧的管道上设有第二止风阀、第三止风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秉高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秉高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33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