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3676.6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7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吕孝财;高青山;从夕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1/00;C05G3/00 |
代理公司: | 34130 合肥道正企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武金花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水稻 苗床土 育种 发芽率 种子预处理 种子处理 量确定 育苗土 壮苗 软盘 播期 覆膜 盖土 盖种 炼苗 秧板 成活率 移栽 防病 发芽 浇水 播种 肥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苗床土的选择;②苗床土处理及盖种土的准备;③秧板的准备;④确定播期;⑤种子处理;⑥种量确定;⑦使用软盘;⑧播种盖土;⑨覆膜;⑩炼苗;⑪浇水;⑫嫁肥;⑬防病;⑭移栽准备。本发明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能够较好地缩短种子的发芽周期,具有发芽率及成活率高的优势,采用新型的育苗土、肥料种子以及种子预处理,能够较好达到壮苗的目的,显著地提高了再生水稻的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类品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点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现有的再生稻在培育种植过程中种子的发芽周期较长,而且发芽率及成活率低,种子采用常规的水浸泡,并不能很好的起到杀菌作用,使得幼苗根系较弱,影响后期的管理及栽培,而且肥料使用单一,导致再生水稻的产率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再生水稻的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苗床土的选择:耕作熟化的旱作土或耕翻晒垡的干土,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含有绿黄隆成分除草剂的麦田或油菜田取土,用拖拉机旋耕2-3遍后,取表土过筛,土径≤3mm,得到土质疏松,透水通气,保水力强,肥力适中,中性偏酸,PH值在5.0-6.0的苗床土;
②苗床土处理及盖种土的准备:播前取所述苗床土每公斤拌40-60g专用壮秧剂,盖膜闷于苗床边待用,留足盖种土;
③秧板的准备:秧板宽1.3m,沟宽0.3m,沟深0.15m,四周开好围沟,沟宽0.3m,沟深0.2m,板面“实、平、光、直”;
④确定播期:晥南单季稻插秧的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按照秧龄18-22d推算,一般在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以上,才开始播种,确保适龄移植的苗高在15-20cm,移植前做好大田耕整;
⑤种子处理:将预先选好的优质种子晒2-3天以增强种子的活性,随后将种子放入52-56℃的水中浸泡2-4个小时,再浸入1.2%的硫酸铜或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3-5分钟,或浸在100倍福尔马林液25-30分钟,将预浸过的种子,再浸入12%的磷酸三钠溶液中10-15分钟,将预浸过的种子放入800mg/kg的农用链霉素液中浸20-25分钟,用药剂浸种后,要用无菌水将种子冲洗干净,晾干后,将充分干燥的种子置于50-6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36-42小时;
⑥种量确定:单季再生稻每个软盘稻重105-125g,播种量还要根据品种的发芽率和千粒重因素调节;
⑦使用软盘:软盘摆放整齐,相邻软盘紧靠,不翘边,不翘角,内铺2cm厚的所述营养土;
⑧播种盖土:先将盘土浇透水再播种,采用3次撒播法,力求均匀;盖土以不见种为宜,厚度0.3-0.5cm,盖土不能过厚过薄;
⑨覆膜:在苗床上覆盖农膜或无纺布(常用1.7m);促使齐苗,苗床两侧各留15-20cm压膜;
⑩炼苗:待苗高长至1-2cm,2叶1心时可定时揭膜炼苗,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采用“日揭夜盖,阴天中午揭,雨天两头揭”,并保持盘土湿润,3叶后以控为主,保持盘土不发白;
⑪浇水:整个秧苗期应科学管水,应做到前期床土不发白,后期秧尖带水珠,移苗前3-5d控水炼苗;
⑫嫁肥:在栽前3-5d进行,用叶面肥于傍晚喷施;
⑬防病:在1叶-2叶1心时,用移栽灵喷苗防立枯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瑞种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36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