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VC交易类智能合约交互式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65275.4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4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毛典辉;王亚磊;蔡强;李海生;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8/34 | 分类号: | G06F8/34;G06F8/30;G06F8/35;G06F21/5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vc 交易 智能 合约 交互式 设计 方法 | ||
一种基于MVC交易类智能合约交互式设计方法,采用MVC模式构建智能合约可视化设计系统,实现交易类智能合约简易、安全、快捷开发,提高了智能合约编写效率;包括:通过JavaScript脚本文件将SeqGAN生成的交易类智能合约基础代码嵌入Model层;View层选用Google Blockly构建可视化的Web交互式设计界面,为用户提供可视的交互式设计所需的工作区、工具箱、UI控件,实现智能合约设计所需组件可视化;采用监听器作为Controller层技术实现对交易类智能合约基础代码块的控制,将交易类智能合约基础代码块通过各自对应的交易类智能合约代码生成器函数转化为交易类智能合约代码文本,最后对生成的智能合约采用自动检测技术实现代码漏洞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合约可视化编程,区块链数字化交易的领域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交易类智能合约交互式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最早由Nick Szabo在1994年提出,之后,随着不同的研究环境,智能合约也不断被重新定义。区块链出现后,2013年末,以太坊(Ethereum)创始人对“智能合约”定义了新场景,他将区块链交易逻辑与底层系统机制分离,底层系统负责交易块的创建和验证、记账者的共识达成等基础功能,而交易本身到底做什么事情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定义。简言之,智能合约就是事件驱动下能够自动执行商务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外部应用调用智能合约时,可以按照合约内容在区块链上执行操作、访问数据。开发者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交易逻辑,并发布到区块链上,交易执行时,用户通过应用接口调用智能合约中的方法,链上所有的节点在以太坊虚拟机中执行相同的交易代码,从而同步改变链上数据的状态,并将交易信息写入区块账本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区块链3.0阶段旨在借助智能合约实现区块链网络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耦合与强力反馈,从而实现区块链应用落地。其中,以太坊作为一个能够在区块链上实现智能合约、开源的底层系统,为智能合约应用开发提供了可编程开发语言(Solidity)、智能合约可编译执行的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以及资源公开共享的区块链网络平台。由此,智能合约应用大量诞生,且总体上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货币等金融交易服务应用,例如,Bogner等人基于智能合约所开发的区块链租赁平台,以及以交易为目的的电子转账平台,实现了陌生实体之间点对点直接交易;另一类则是着眼于区块链上信息不可篡改、透明、去中心等特性,将智能合约应用于防伪溯源、信息存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例如,Al-Bassam等人所开发的身份存证及管理应用平台。
然而,智能合约本质是一段运行在区块链网络中的代码,编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和缺陷。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智能合约的安全漏洞也被逐渐披露。频繁发生的智能合约安全事件使得人们对区块链应用的安全现状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也影响了目前处于初期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因此,为保证区块链网络中交易的高安全性,针对智能合约安全所展开的研究工作成为了区块链发展的首要研究重点。当前的大多数研究也因此集中于对智能合约发布前的安全审查工作采取对策,从而避免智能合约编码漏洞、减少智能合约安全攻击。然而,智能合约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在智能合约应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熟悉区块链及智能合约相关知识,且精通交易类智能合约代码编程语言,同时设计者需要熟知区块链智能合约领域知识,且对其编程语言Solidity具备一定的代码阅读及理解能力,设计者还需要对复杂的智能合约逻辑及业务规则进行理解,从而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智能合约。对于一般智能合约用户,基于智能合约应用领域的业务逻辑及自身需求设计交易类智能合约代码难度巨大。因此,在智能合约编码方面,对于智能合约编码简易性、可设计性、可交互等方面研究的关注仍存在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商大学,未经北京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52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