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淡化色斑的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65519.9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2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高云华;张锁慧;王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微针(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24 | 分类号: | A61K47/24;A61K47/18;A61K47/22;A61K9/00;A61K31/195;A61K45/06;A61P17/0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邹欢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淡化 组合 包含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化色斑的组合物,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包含以下组分:氨甲环酸0.5‑50%;亲水性增溶剂0.1‑20%;水溶性基质材料30‑95%。将该组合物用于微针贴片中时,微针贴片中的氨甲环酸载药量高、含量均匀度好,从而具有好的淡化色斑、尤其是黄褐斑的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淡化色斑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淡化色斑的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一种常发于面部的难治性皮肤疾病,以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为特征。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有对苯二酚、维A酸等,但其副作用较大。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衍生物,属于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经FDA批准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和预防出血,一般用于人体的注射给药剂量为10mg/kg-20mg/kg,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止血药物。另外,氨甲环酸具有治疗黄褐斑功效,尽管它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很多研究报道氨甲环酸通过对纤溶酶原激活途径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色素沉着症状。经口服给药治疗黄褐斑,一般给药剂量为0.5至1.5g/天。研究表明在口服氨甲环酸1-2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但是口服给药易出现胃肠道不适及月经紊乱的副作用。LEE等征集100位韩国黄褐斑女患者评价皮内注射氨甲环酸的有效性,每隔1cm皮下注射0.05ml氨甲环酸溶液(4mg/ml),每周一次,给药12周,结果65%的患者中26%-50%面积的黄褐斑色素淡化,无副反应。因此通过皮内注射的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注射需要局部麻醉并且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开发一种无痛的局部治疗黄褐斑方法是极其必要的。微针经皮给药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创的皮内给药方式,大量研究报道微针经皮给药可以显著提高多种类型药物的经皮释放性。聚合物微针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新型给药技术,高分子材料,如羧甲基纤维素类、聚乙烯吡咯烷酮等材料制备的可溶解聚合物微针,穿刺进入皮内与体液接触后,材料吸水溶解后药物释放至皮内。S.A.Machekposhtia等人在微针模具上进行液体原位聚合法制备氨甲环酸聚合物微针,采用聚乙烯比咯烷酮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微针基质材料,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此微针为非快速溶解型微针贴片,此种方法制备的微针的载药量为47ug(12根针)和162ug(36根针),此微针在皮肤表面作用7h的药物释放率为34%。此方法制备的微针并非柔性基底,不方便大面积贴敷使用,并且载药量较低,按照释放量34%计算,162ug载药量仅有55ug进入皮内,此剂量显著低于皮内注射组(每平方厘米皮下注射200ug氨甲环酸),因此,低剂量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载药量高、含量均匀度好且具有柔性基底的可溶解微针以用于更有效的治疗黄褐斑等色斑疾病。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淡化色斑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用于微针贴片中时,微针贴片中的氨甲环酸载药量高、含量均匀度好,从而具有好的淡化色斑、尤其是黄褐斑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淡化色斑的微针贴片。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淡化色斑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淡化色斑的组合物,按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
氨甲环酸 0.5-50%;
亲水性增溶剂 0.1-20%;
水溶性基质材料 30-95%。
可选地,所述组合物中,按重量百分比计,氨甲环酸的添加量为18-50%。
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还包含余量的水。其中,水的添加量为可使得氨甲环酸、亲水性增溶剂、水溶性基质材料溶解。
可选地,所述亲水性增溶剂为亲水性化合物。
可选地,所述亲水性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小于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微针(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微针(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55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