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配电网公专变数据的缺相故障研判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5197.6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8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宁钊;吕温望;倪亚超;洪文明;尤炜;陈子琛;赖绍元;陈木林;陈鸿毅;李宗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溪县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9/16 | 分类号: | G01R29/16;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配电网 公专变 数据 故障 研判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配电网公专变数据的缺相故障研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解析地区配变数据文件,根据配变的台区号进行匹配解析,实现对配变三相电压数据的监测,其中,配变的属性包括公变和专变;
(2)根据不同电压等级配变设置不同缺相的阈值;
(3)实时检测属性为公变的且未挂检修、停役、故障、缺陷的配变的三相电压值任意一相的电压突降至设定的阈值以下,且该配变前三个时刻点的电压均大于20KV,则该配变发生缺相情况;
(4)按照缺相配变所属馈线信息进行馈线配变信息召测,根据召测返回信息,将相同缺相情况配变找出;
(5)根据拓扑供电信息进行判断,找到这些配变的共同缺相的开关及缺相区间,在人机界面进行展示并可通过停电信息发布将故障信息同步至GOMS;
所述步骤(5)包括根据缺相的配变反推以杆塔为边界的真实故障区间,从下游沿供电路径反推,第一个包含所有缺相配变的杆塔为下边界,第一个包含带电配变的杆塔为故障上边界,对缺相的故障点进行精准研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配电网公专变数据的缺相故障研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对缺相结果是否为单台配变缺相的判断,若为单台配变则滤除,提升研判的准确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配电网公专变数据的缺相故障研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设置成:中压配变缺相最小阈值=20KV;中压配变缺相最大阈值=180KV;高压配变缺相最小阈值=380KV;高压配变缺相最大阈值=8000KV。
4.一种可进行缺相故障研判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解析模块:解析地区配变数据文件,根据配变的台区号进行匹配解析,实现对配变三相电压数据的监测,其中,配变的属性包括公变和专变;
阈值设置模块:根据不同电压等级配变设置不同缺相的阈值;
缺相判断模块:实时检测属性为公变的且未挂检修、停役、故障、缺陷的配变的三相电压值任意一相的电压突降至设定的阈值以下,且该配变前三个时刻点的电压均大于20KV,则该配变发生缺相情况;
缺相复核模块:按照缺相配变所属馈线信息进行馈线配变信息召测,根据召测返回信息,将相同缺相情况配变找出;
故障定位模块:根据拓扑供电信息进行判断,找到这些配变的共同缺相的开关及缺相区间,在人机界面进行展示并可通过停电信息发布将故障信息同步至GOMS;
所述故障定位模块可根据缺相的配变反推以杆塔为边界的真实故障区间,从下游沿供电路径反推,第一个包含所有缺相配变的杆塔为下边界,第一个包含带电配变的杆塔为故障上边界,对缺相的故障点进行精准研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可进行缺相故障研判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相判断模块可对缺相结果是否为单台配变缺相的判断,若为单台配变则滤除,提升研判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溪县供电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溪县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19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道粉体静电监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配电变压器缺相判相系统及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