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5373.6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6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斌;言海燕;陈亚利;徐德良;曹文娟;王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218 湖南省长沙市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污泥 资源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属于环保资源化领域,尤其涉及隧道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将隧道洞渣机制砂晾干、过筛,与水泥、粗骨料、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水一起作为基料,并加入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混合搅拌,制备得到自密实混凝土。本发明采用高密度沉淀进行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实现污泥的在线浓缩,排出的污泥直接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降低了隧道施工污水处理中对污泥管理的难度,避免污泥堆积造成的二次污染,现了协同资源化,满足了环保和工程原料得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属于环保资源化领域,尤其涉及隧道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施工污水处理采用的常规工艺所产生的污泥产量大、含水率大,常采用污泥干化场工艺,同时调节池、混凝反应池等工艺单元易产生污泥沉淀,需采用挖掘机械定期机械清理或人工清理、外运,往往因清理不及时造成污泥大量堆放,不仅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也占用大量用地面积。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是污泥的最佳出路,尤其隧道施工污水产生的污泥,其成分主要是隧道掘进的岩层粉细物,含砂量较高、其他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更应进行资源化处置。
同时,在现阶段的隧道施工中,隧道洞渣的利用也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隧道弃渣利用上缺乏综合规划,除少部分洞渣用作路基的填料外,绝大部分均被作为弃渣运至弃土场废弃,利用较单一,未能将隧道弃渣作为优质筑路材料全面综合地加以利用,利用率较低。且需要修筑专门的弃渣便道及弃渣场,占用大量永久性征地。在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队伍,为施工方便,节省施工成本,本应运输至弃渣场摊平碾压的洞渣,不按设计要求进行堆放,被随意地丢弃在隧道洞口附近,污染施工环境,挤占泄水通道,导致次生灾害发生。因此,综合性的将污泥和洞渣有效再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是将浓缩脱水后的污泥与隧道洞渣协同资源化,制备自密实混凝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将隧道洞渣机制砂晾干、过筛,与水泥、粗骨料、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水一起作为基料,并加入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混合搅拌,制备得到自密实混凝土。
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基料包括水泥460-500份、水170-195份、粉煤灰110-140份、减水剂8.5-10.5份、隧道洞渣机制砂760-835.5份、粗骨料920-1050份、缓凝剂0.5-0.8份;所述增稠剂包括脱水污泥6-25份。
优选的,所述脱水污泥含水率75-80%,来自隧道施工污水处理。所述脱水污泥包含絮体;所述絮体由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岩石颗粒、混凝剂、絮凝剂与污水中的胶体反应凝聚形成。
含水率过高会导致污泥占地面积巨大,且污泥几乎呈液态,增加了污泥运输的难度。例如,含水率97%的污泥,其体积为含水率93%的污泥体积的2.33倍。
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需将污泥污水处理的污泥运输至混凝土搅拌站进行资源化,如果污泥脱水率没达到要求,将无法运输。
一般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含水率为97-99%,需另外进行浓缩后,再进行机械脱水,才能将污泥含水率降至80%以下。
优选的,所述脱水污泥是通过高密度沉淀池进行污泥在线浓缩,提高排泥浓度;排出的污泥浓度大,直接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机械脱水获得。
优选的,经高密度沉淀池在线浓缩排出的浓缩污泥的含水率为87-9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