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及三相电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76683.X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1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2;H02J3/32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谢强;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固态 变压器 架构 充电 系统 三相 电源 | ||
一种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及三相电源系统,该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耦接一电网且对多个载具充电,或该些载具馈电至该电网。该充电系统包括一转换模块、一总线路径、一充电模块及一控制单元。其中,该转换模块的一转换总容量小于该充电模块的一需求总容量;该控制单元根据该转换总容量的一转换上限值而分别调配该些充电单元的多个需求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缩小体积、降低建置成本的载具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充电领域中,为了能够对电动车快速地充电,因此必须提高充电站可输出的电力,来达到可快速充电的技术效果。但是为了避免充电站的建置电力供应能力不足,通常在充电站的设计,加大了前端耦接电网的电力转换模块的转换容量,以避免在用电高峰期,电力转换容量无法满足后端充电模块的需求容量,进而限制了对电动车充电的电量,导致无法对电动车快速充电。
但是,现有的充电站为了提高电力供应容量,必须要增大转换模块内的变压器的体积,且必须要将转换模块的电力转换容量设计大于充电模块的需求容量,且利用传统的变压器所设计的转换模块也不具有双向馈电的功能。因此,会造成充电站体积无法缩小,设计成本无法降低,且在用电离峰期,会增加额外的功率损耗的缺失。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利用固态变压器的特性以及独特的控制方式而降低充电系统的建置成本、电路体积及电力消耗,乃为本公开发明人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充电系统耦接电网,且对多个载具充电,或载具馈电至电网,充电系统包括:转换模块,包括多个转换单元,每个转换单元的第一端串联,且第一端跨接交流电源。总线路径,耦接转换单元的第二端。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总线路径,且充电单元的多个第二端提供多个直流电源至载具,或第二端由载具接收直流电源。及控制单元,耦接充电单元。其中,转换模块的转换总容量小于充电模块的需求总容量;控制单元根据转换总容量的转换上限值而分别调配充电单元的多个需求容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提供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三相电源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三相电源系统耦接电网,且对多个载具充电,或载具馈电至该电网,三相电源系统包括:三组充电系统,每一组充电系统分别耦接三相交流电源中,其中一相的交流电源,且每一组充电系统分别包括:转换模块,包括多个转换单元,每个转换单元的第一端串联,且第一端跨接该交流电源。总线路径,耦接转换单元的第二端。充电模块,包括多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总线路径,且充电单元的多个第二端提供多个直流电源至载具,或第二端由载具接收直流电源。及控制单元,耦接充电单元。其中,转换模块的转换总容量小于充电模块的需求总容量;控制单元根据转换总容量的转换上限值而分别调配充电单元的多个需求容量。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说明书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载具充电系统方框图;
图2A为本发明转换单元的第一实施例方框图;
图2B为本发明转换单元的第二实施例方框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充电单元方框图;及
图4为本发明应用于固态变压器架构的三相电源系统方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1、100-2、100-3…充电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66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