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单速平行轴输出的电驱驱动桥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78041.3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9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江兵华;郭宁;刘志英;陈岩;丁力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12 | 分类号: | B60B35/12;B60B35/14;B60K17/16;B60K1/02 |
代理公司: | 襄阳嘉琛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7 | 代理人: | 严崇姚 |
地址: | 441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平行 输出 驱动 | ||
本发明为一种双电机单速平行轴输出的电驱驱动桥。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单电机存在因传动链档位单一而导致效率低、占用底盘空间较大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减速器、差速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独立悬架和桥壳,减速器包括两对啮合的一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级减速从动齿轮、啮合的两个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个二级减速从动齿轮,一级减速从动齿轮与二级减速主动轮同轴设置;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与第一一级主动齿轮集成设计,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轴与第二一级主动齿轮集成设计;独立悬架系统装于桥壳中部与两轮边之间。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便于底盘结构布置、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机单速平行轴输出的电驱驱动桥。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环保、节能的需求,整车动力链发展也由原来发动机+变速箱+传统车桥变为了现在采用的电机+传动车桥来提供动力,目前绝大多数厂家采用外挂式单电机结构。此结构受限于电机功率,高效工作区等因素,在较高承载情况下,成本过于高昂,并增加电机发热,影响电机使用寿命等;各零部件体积较大,数量较多,集成度太低,会占用底盘结构布置空间,影响电池布置数量及传动效率,导致车辆续驶里程短;很难兼顾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电机单速平行轴输出的电驱驱动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双电机单速平行轴输出的电驱驱动桥,包括第一电机、减速器、差速器、第一半轴、第二半轴、独立悬架和桥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机,所述减速器包括两对啮合的一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级减速从动齿轮、啮合的两个二级减速主动齿轮和一个二级减速从动齿轮,一级减速从动齿轮与二级减速主动轮同轴设置;所述的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轴与第一一级主动齿轮集成设计,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轴与第二一级主动齿轮集成设计;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二级减速从动轮及差速器采用平行轴布置;所述独立悬架系统装于桥壳中部与两轮边之间。
上述方案中,所述桥壳中部与两轮边之间各设有一个独立悬架系统,独立悬架系统的上端与汽车车身相连,下端与桥壳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是相同型号的驱动电机。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二级减速从动轮与差速器集成设计形成二级减速从动齿轮及差速器;二级减速从动齿齿轮及差速器分别与第一半轴、第二半轴通过啮合套花键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减速器为横向布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对于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在的垂面镜像对称分布。
上述方案中,所述桥壳中部与两轮边之间各设有一个独立悬架系统,独立悬架系统的上端与汽车车身相连,下端与桥壳相连;所述的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是相同型号的驱动电机;所述的二级减速从动轮与差速器集成设计形成二级减速从动齿轮及差速器;二级减速从动轮及差速器分别与第一半轴、第二半轴通过啮合套花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减速器为横向布置;所述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对于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所在的垂面镜像对称分布。
本发明采用双电机作为动力源,将电机轴和一级减速主动齿轮设计为一体,一级减速从动轮二级减速主动轮设计为一体,二级减速从动轮和差速器设计一体,差速器和半轴通过花键联系在一起,通过半轴传递到到车轮。实现了在保证双电机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将动力从电机传递到车轮。
本发明采用平行轴布置,使减速器空间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将差速器布置在二级减速从动齿轮上,进空间布置一步紧凑巧妙。
本发明采用二级减速,减少了传递链,使整车效率更高。
本发明集成独立悬架系统,结构紧凑,提高整车行驶平顺性及操和操作稳定性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80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