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器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0418.9 | 申请日: | 201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7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凡松;吴昊;王勇;王帅;戴焕云;邬平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F5/24 | 分类号: | B61F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雪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蛇行 减振器 控制 车体 异常 抖动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器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车体和车体前后端的转向架,以及,主动控制处理器;加速度传感系统,设置在车体上,该加速度传感系统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抗蛇行减振系统,该抗蛇行减振系统设置在车体与转向架之间,并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抗蛇行减振系统可以消除车体异常抖动现象,增加旅客舒适感,同时降低铁路运维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器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高速动车组实际运营中,车辆运行安全性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在大部分运行线路和运行时间内均能保持非常优秀的运行品质。但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轮轨接触关系异常,也会出现某些异常振动。例如,动车组车轮需要周期性维护,一般动车组每运行15万公里~30万公里就会进行车轮廓形镟修,即把运行磨耗后的廓形重新镟修为初始设计廓形,保证轮轨接触关系正常。同样,高铁线路钢轨在一定周期内也需要打磨钢轨廓形。但是,某些情况下,如线路轨道廓形出现异常,动车组车轮处于维护周期后期时,此时轮轨关系匹配异常,转向架出现明显的蛇行周期性运动,运动频率在7~10Hz之间,因此会激发动车组车体低阶弹性模态,尤其是一阶菱形模态,因为一阶菱形模态频率在8~10Hz,此时动车组车体表现为明显的抖动,如果此时客室内座椅和行李架等结构存在装配缝隙,异常振动会导致这些结构自身或与其他车体结构存在相互摩擦或碰撞,产生明显的噪声,运行品质较差,而动车组车体是搭载乘客的直接结构,车体异常抖动时直接降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因此,如何控制动车组车体异常抖动问题显得极为迫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器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及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动车组车体抖动问题,实现了消除动车组车体抖动现象。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系统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包括车体和车体前后端的转向架,以及,
主动控制处理器;
加速度传感系统,设置在车体上,该加速度传感系统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
抗蛇行减振系统,该抗蛇行减振器分别设置在车体前后端两侧与转向架之间,并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
所述主动控制处理器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阈值判断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分别与加速度传感系统和抗蛇行减振系统电性连接。
所述加速度传感系统包括第一加速度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修正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车体的左边梁纵向中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右边梁纵向中部,所述修正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车体一端的枕梁横向端部上,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修正加速度传感器分别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和修正加速度传感器分别测试车体的左边梁纵向中部、右边梁纵向中部和枕梁横向端部的垂向加速度和横向加速度。
所述抗蛇行减振系统包括抗蛇行减振器、第一减振座和第二减振座,所述第一减振座与车体下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抗蛇行减振器一端与第一减振座铰接,所述第二减振座固定在转向架的构架下部外侧面,所述第二减振座位于第一减振座下侧方,所述抗蛇行减振器另一端与第二减振座铰接,所述抗蛇行减振器与主动控制处理器电性连接。
一种基于抗蛇行减振系统控制车体异常抖动控制方法,包括上述所述的控制车体异常抖动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04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