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0801.4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9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贯志;后东光繁;平川忠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04;B62D21/09;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蔡丽娜;崔成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后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使车体后部结构的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量增加。车体后部结构(1)具有:左右的侧梁(3)、左右的后侧车架(71)、后副车架(72)以及后减振器支座(112),后侧车架具有:后侧车架前部(71A),其从侧梁的后端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以及后侧车架后部(71C),其从后侧车架前部的后端经由后侧车架屈曲部(71B)向后方延伸,后副车架具有后副车架纵梁(91),后副车架纵梁具有: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的纵梁前部(91A);以及从纵梁前部的后端经由纵梁屈曲部(91B)向后方延伸的纵梁后部(91C),后侧车架屈曲部以及纵梁屈曲部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后减振器支座具有重叠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后副车架的车体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四轮车辆的车体后部结构,已知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车架、以及安装于后侧车架下侧的副车架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副车架具有如下功能:支承发动机和发电机,并且在车辆的后方碰撞时分散或吸收碰撞载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387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涉及的车体后部结构中,为了避免与后轮的干涉,左右的后侧车架的前部朝向后方向左右内侧弯曲。此外,副车架的左右一对纵梁的前部也与后侧车架一样,朝向后方向左右内侧弯曲。在这样的车体后部结构中,针对来自后方的载荷,应力集中于后侧车架和纵梁的弯曲部而容易变形,冲击吸收量可能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背景,以在车体后部结构中,增加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量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车体后部结构1中,具有:左右一对侧梁3,其在车辆2的侧部前后延伸;左右一对后侧车架71,其在所述车辆的后部前后延伸;后副车架72,其安装于左右的所述后侧车架;以及后减振器支座112,其设置于各个所述后侧车架,所述后侧车架具有:后侧车架前部71A,其从所述侧梁的后端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以及后侧车架后部71C,其从所述后侧车架前部的后端经由后侧车架屈曲部71B向后方延伸,所述后副车架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后副车架纵梁91;以及后副车架横梁92、93,其左右延伸,与左右的所述后副车架纵梁结合,所述后副车架纵梁具有:纵梁前部91A,其向后方且左右内侧倾斜延伸;以及纵梁后部91C,其从所述纵梁前部的后端经由纵梁屈曲部91B向后方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屈曲部以及所述纵梁屈曲部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后减振器支座具有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后减振器支座来补强后侧车架屈曲部,能够提升后侧车架的前后方向上的刚性。此外,由于后侧车架的刚性得以提升,由此,安装于后侧车架的后副车架的刚性得以提升。从车体后方输入的载荷通过后侧车架与后副车架纵梁而传递至车体的侧部。并且,施加于后侧车架的载荷经减振器支座而传递至车体的侧部。由此,能够抑制载荷施加于在后副车架支承的例如电动马达等驱动源。
在上述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具有:车体横梁77,其左右延伸,与左右的所述后侧车架前部结合;以及左右一对载荷传递部件80,其从各个所述后侧车架屈曲部向前方且左右内侧延伸,与所述车体横梁结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载荷传递部件将施加于后侧车架的载荷传递至横梁。即,能够使施加于后侧车架的载荷向左右外侧以及左右内侧分散。
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载荷传递部件随着靠向前方而左右宽度渐增,所述载荷传递部件的左右外侧的缘部与所述后侧车架前部结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载荷传递部件将施加于后侧车架的载荷分散于横梁的较大范围。
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是,具有地板78,所述底板被设置于左右的所述后侧车架的上侧,所述载荷传递部件与所述后侧车架前部以及所述地板协作而形成闭截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0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