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诱导式吸能装置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1256.0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8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冰;刘禹昕;陈书剑;缪得祥;肖守讷;阳光武;朱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B61F19/04;G06F111/06;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诱导 式吸能 装置 设计 方法 | ||
1.一种诱导式吸能装置设计方法,第一步、根据CRH系列动车车头的稳态力应保证2400kN且吸能量保证在1.68MJ的设计要求,结合有限元仿真,确定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长度和材料;第二步、根据吸能装置的基础参数,选择诱导分布方式、结构形式、结构大小的范围;第三步、将截面形状、长度和材料看成独立变量,通过有限元仿真,开展正交性试验,对其诱导效果进行优化,降低峰值力,改善变形模式,选出最优方案;具体设计步骤的顺序描述如下:
(1)、为保证吸能装置的吸能量能够达到1.68MJ,根据具体边界条件确定四个外径分别为560mm、494mm、428mm、360mm,长度1000mm,壁厚2.5mm的吸能管;所述吸能管为同轴、等间距嵌套结构,前端与防爬器内侧固定,尾端与安装板内侧固定;
(2)、确定吸能管所用材料,根据比吸能最大原则,选取轨道车辆常用材料SUS301L-HT不锈钢;
(3)、每个吸能管上的诱导变形孔沿圆周方向均布4个;
(4)、确定诱导方式为矩形诱导孔形式;
(5)、设定每个诱导孔的开孔长度范围以角度表示18°~72°;
(6)、设定每个诱导孔的宽度范围5mm~20mm;
(7)、设定每个吸能管的诱导孔距前端的距离范围80mm~200mm;
(8)、根据诱导孔开孔角度、诱导孔宽度及4个诱导孔各自距前端的距离这六个变量因素,设定评定吸能量/峰值力的目标REAF,开展六因素4水平正交性试验仿真,选出REAF最大的方案即最优方案;
(9)、确定每个诱导孔的开孔角度72°,宽度5mm;
(10)、确定每个吸能管上的诱导孔距的位置,由外到内的吸能管上的诱导孔距前端分别为140mm、200mm、80mm、2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导式吸能装置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步骤顺序是基于控制变量法求解;设计步骤顺序为吸能管截面形状、材料、诱导预变形的分布方式、诱导预变形的方式、诱导预变形的大小、诱导预变形的位置,六个设计步骤对于诱导式吸能装置的效果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导式吸能装置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方式的最佳的方式为吸能管前部设有矩形的诱导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12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