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处理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沥青搅拌站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86220.1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6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任水祥;吴俊;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E01C19/10;B01D46/00;B01D53/26 |
代理公司: | 11343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汪海屏 |
地址: | 4101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机 燃烧室 烟气处理设备 连通燃烧器 燃烧器 沥青搅拌站 燃烧 负压环境 控制装置 内部气压 燃烧器排 热量损失 烟气处理 烟气流通 烟气通过 出风口 扰动 烟气 协同 优化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烟气处理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沥青搅拌站,其中,烟气处理设备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燃烧器,第一风机将待处理的烟气通过燃烧器输送至烘干部的燃烧室中;烘干部连通燃烧器,用于对燃烧器排出的烟气进行燃烧;燃烧器内部设有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协同工作,以调整气流从而减少第一风机对燃烧室的内部气压造成的扰动。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优化烟气流通效果,提升烘干部负压环境稳定性,促进燃烧的同时降低烘干部热量损失,以提高烟气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烟气处理设备、一种控制方法、一种控制装置和一种沥青搅拌站。
背景技术
在全国上下积极响应“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背景下,工厂尾气(污染物)直接排放是被明令禁止的,特别是近3年,很多工厂因烟气排放达不到环保要求而被查封。生产过程中的烟气无害化排放一直是厂家的重点研究方向。例如,沥青搅拌站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烟气,成分包含沥青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苯并芘等,直接排放易污染空气,将沥青烟气二次燃烧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用离心风机将烟气直接引入烘干部进行燃烧。但离心风机的风量会直接对烘干部的负压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维持烘干部负压稳定,位于烘干部下游的引风机抽风量必须加大,会导致烘干部内大量热量被抽走,影响燃烧器燃烧效果。即离心风机风量影响烘干滚筒负压,而加大引风机风量又导致滚干滚筒内大量热量和可用粉尘被抽走,不但影响燃烧器燃烧效率,也增加了用户使用成本,而且可用粉尘被抽走后再处理会产生二次污染。
另外,整个说明书对背景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背景技术一定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整个说明书中的对现有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现有技术一定是广泛公知的或一定构成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处理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搅拌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烟气处理设备,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燃烧器,第一风机将待处理的烟气通过燃烧器输送至烘干部的燃烧室中;烘干部连通燃烧器,用于对燃烧器排出的烟气进行燃烧;燃烧器内部设有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协同工作,以调整气流从而减少第一风机对燃烧室的内部气压造成的扰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机通过燃烧器向烘干部内部的燃烧室(烟气燃烧反应的空间)输送待处理的烟气,而不是由第一风机直接连通烘干部的燃烧室,一方面提高了燃烧效果,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第一风机风量变化对燃烧室的压力环境带来的影响,保证风量平稳,燃烧充分。燃烧器内部还设有第二风机,第一风机通过烟道接入燃烧器本体,第一风机作为燃烧器的一部分,第二风机和第一风机协同工作,确保风量满足燃烧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燃烧室负压环境的影响。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采用变频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第一风机直接连通至燃烧室)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可在适当降低第二风机功率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燃烧室和燃烧器的燃烧效果,提高烟气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烟气处理设备,可选地,还包括:除尘器,除尘器的入口端连接烘干部的出口端,用于降低烟气中的固体颗粒含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除尘器的入口与烘干部的出口相连,烟气在烘干部中经过燃烧或烘干后进入除尘器,进一步对烟气中的固体颗粒物进行过滤,降低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提高烟气处理设备的环保效果。
根据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烟气处理设备,可选地,还包括:引风机,引风机的入风口连接除尘器的出口端,用于排出除尘器中的烟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62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