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6238.1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8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姚吉;范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K1/02 | 分类号: | H04K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周世骏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传输 过程 数据 泄露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防治方法:步骤(1):分析系统请求日志,获取每个请求的平均响应包大小和平均数据传输时长;获取响应包大小范围:Smin‑Smax;获取数据传输时长范围:Tmin‑Tmax;步骤(2):根据数据传输、原始数据内容导出的哈希值的时间生成随机因子R;步骤(3):基于步骤(2)生成的随机因子R,对原始数据进行填充,原始响应包大小为S,填充后响应包大小为S’;步骤(4):基于步骤(2)生成的随机因子R,将信息发送时间延长,原始响应包大小为T,填充后响应包大小为T’。本发明通过随机值,对原有响应包大小和响应时间进行混淆,使得黑客无法根据响应包大小和响应时间进行有价值的推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网络信息泄露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在网络发展初期,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安全性是没有被足够的重视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数据窃取、数据篡改、数据拦截中断等威胁,严重干扰了信息的正常传播,破坏了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随着TCP/IP协议及相关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数据传输技术越来越稳定,人们才慢慢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始采取各种加密手段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
然而,虽然网络窃听者无法理解加密后的数据,但窃听者可以根据请求的大小、回复的大小、请求的耗时等信息,来推测用户的真实操作,以至于泄露了用户的信息,为黑客攻击特定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这就被称为网络侧信道信息泄露。
当前,对于网络传输过程中信息泄露防治,实际应用较广的方案主要如下:
方法一:数据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指数据加密与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混淆的技术,将正常的、可识别的信息转变为无法识别的信息。
此方法的优点是:1)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的机密性,且简单、快速;
此方法的缺点是:1)由于算法一般都是公开的,因此机密性几乎完全依赖于密钥;2)当通信对象很多时会面临众多秘钥的有效管理问题;3)无法防止侧信道信息泄露;
方法二:数据非对称加密。加密与解密使用的不同的密钥,一个公钥一个私钥。通常公钥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私钥是不能公开的,只有自己才有。用公钥机密的内容只能用与之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此方法的优点是:1)降低了密钥泄露的可能性;2)无需考虑密钥传输问题;
此方法的缺点是:1)加密过程较为复杂;2)需要第三方公证机构;3)无法防止侧信道信息泄露。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防治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析系统请求日志,获取每个请求的平均响应包大小和平均数据传输时长;获取响应包大小范围:Smin-Smax;获取数据传输时长范围:Tmin-Tmax;
步骤(2):根据数据传输、原始数据内容导出的哈希值的时间生成随机因子R;
步骤(3):基于步骤(2)生成的随机因子R,对原始数据进行填充,原始响应包大小为S,填充后响应包大小为S’;
步骤(4):基于步骤(2)生成的随机因子R,将信息发送时间延长,原始响应包大小为T,填充后响应包大小为T’。
作为对本发明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泄露防治方法的改进:
步骤(1)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62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源光网络的通信控制系统与方法
- 下一篇:单线传输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