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查井雨水口周边压实度保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8475.1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5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包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18 | 分类号: | E01C7/18;E01H1/10;G01N5/00;G01N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查井 雨水 周边 压实度 保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查井雨水口周边压实度保证方法,属于检查井施工技术的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一、漏水网安装;二、一次测试;三、初步压实度判断;四、二次测试;五、二次压实度判断;六、压实度加强,本发明具有能够有效减少检查井周围的沥青层因压实度不足而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检查井的使用寿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查井施工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查井雨水口周边压实度保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检查井是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供电、给水、排水、排污、通讯、有线电视、煤气管、路灯线路等维修,安装方便而设置的。一般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是便于定期检查附属构筑物。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91971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检查井座及检查井。检查井座上开设有井腔;井腔贯穿检查井座,并在检查井座上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检查井座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槽体,并令检查井座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形成一级阶梯;还包括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凸起和限位销;凸起上贯穿开设有销孔;限位销能够插设于销孔内,且限位销的长度大于销孔的深度;连接装置有多个,且多个连接装置沿第一槽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检查井包括检查井座。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检查井在周围的沥青面层是在两层面层铺筑完成后一同切除的。井座安装完成后,周围的空缺采用人工布料方式逐层修补碾压。由于检查井井座标高高于沥青下面层,因此沥青下面层施工时井座周围腋角部位压路机无法碾压到位,造成该处沥青下面层密实度不足,产生“后期平整度问题”。该问题使得检查井周围的沥青层表面可能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同时在遇到降雨或排水的时候,检查井周围的沥青层受到水流的冲击,可能会向检查井内部倾斜,甚至出现沥青大量脱落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检查井的使用寿命和城市的交通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查井雨水口周边压实度保证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检查井周围的沥青层因压实度不足而出现的问题,提高了检查井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检查井雨水口周边压实度保证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一、漏水网安装:对检查井的雨水口周边进行清理,保证没有大块杂质,将施工完毕的检查井的井盖取出,在检查井的雨水口处铺设漏水网;
二、一次测试:对检查井的雨水口周边用水流进行冲洗,冲洗方向斜冲向漏水网,每个区域的冲洗时间不超过十秒;
三、初步压实度判断:平稳地取出漏水网,使用自动检测系统检测漏水网边缘沥青颗粒或杂物的重量,沥青颗粒或杂物的数量超过设定值的检测井的雨水口周边进行沥青的挖出填补压实作业,然后对检查井的雨水口周边积水的液体深度,对液体深度超过设定值的检测井的雨水口周边进行沥青的填补压实作业,若出现上述情况则回到步骤一重新进行检测;
四、二次测试:将漏水网再次安装在检查井的雨水口处,对检查井的雨水口周边用水流进行冲洗,冲洗方向斜冲向漏水网,每个区域的冲洗时间超过一分钟,冲洗完成后将检查井的雨水口周边的积水向漏水网处扫动,直至雨水口周边没有积水;
五、二次压实度判断:平稳地取出漏水网,使用自动检测系统检测漏水网边缘沥青颗粒或杂物的重量,沥青颗粒或杂物的重量超过设定值的检测井的雨水口周边进行沥青的挖出填补压实作业,对存在沥青颗粒或杂物的雨水口周边进行压实作业,若出现上述情况则回到步骤一重新进行检测;
六、压实度加强:对雨水口周边安装环形挡边,对环形挡边进行压实,将井盖放回原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南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84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小桥头跳车的搭板顶推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透水路面及其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