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薄规格高耐蚀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8786.8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26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春;方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58 | 分类号: | C22C38/58;C22C38/54;C22C38/46;C22C38/48;C22C38/06;C22C38/04;C22C38/02;C22C33/04;B22D11/06;C21D8/02;C21D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规格 高耐蚀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高强薄规格高耐蚀钢及其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2‑0.06%,Si:0.1‑0.5%,Mn:0.4‑1.7%,P≤0.02%,Cr:4.0‑6.0%,Ni:1.0‑3.0%,S:≤0.007%,N:0.004‑0.010%,Als:0.001%,B:0.001‑0.006%,总氧[O]T:0.007‑0.020%,余Fe和其他不可避免杂质,且,包含Cu:0.1‑0.6%或Sn:0.005‑0.04%中一种或两种;包含Nb:0.01‑0.08%或V:0.01‑0.08%中一种或两种;Mn/S250。本发明利用废钢中残余的Sn、Cu等元素进行钢水的冶炼,并选择地添加Nb/V等微合金元素和B元素;冶炼过程中控制渣的碱度、钢中夹杂物类型及熔点、钢水中的游离氧含量、酸溶铝Als含量;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并经在线热轧获得带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连铸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高强薄规格高耐蚀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钢铁生产流程中,锡(Sn)、铜(Cu)是钢中典型的残余元素或有害元素,炼钢过程中要充分地去除Sn、Cu非常困难而且也是非常昂贵,一旦钢中含有Sn、Cu,基本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只能通过稀释钢水来降低Sn、Cu的含量,这些都造成钢铁产品冶炼成本的升高。
近年来,由于废钢的连续循环利用,废钢资源越来越多,电价也持续降低,国内基于废钢的短流程电炉炼钢日益兴起,导致钢中的Sn、Cu等残余元素的含量逐渐升高,钢中的Sn、Cu是易偏析元素,容易富集在晶界导致裂纹等缺陷发生,因此在传统的工艺中Sn、Cu元素的含量是被严格控制的,在普通结构用钢中,对Sn、Cu的含量均有明确的要求:Sn(wt%)≤0.005%;Cu(wt%)≤0.2%。
因此,如果能对钢(特别是废钢)中Sn、Cu等残余元素做到合理利用,“化害为利”,将对整个冶金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实现对现有废钢或低品质劣质矿资源(高锡矿、高铜矿)的有效利用,促进钢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钢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薄带钢大都是由厚达70-200mm的铸坯经过多道次连续轧制生产出来的,传统热轧工艺流程是:连铸+铸坯再加热保温+粗轧+精轧+冷却+卷取,即首先通过连铸得到厚度为200mm左右的铸坯,对铸坯进行再加热并保温后,再进行粗轧和精轧,得到厚度一般大于2mm的钢带,最后对钢带进行层流冷却和卷取,完成整个热轧生产过程。如果要生产厚度小于1.5mm(含)的钢带,则难度相对较大,通常要对热轧钢带进行后续冷轧以及退火来完成。且工艺流程长、能耗高、机组设备多、基建成本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是:连铸+铸坯保温均热+热连轧+冷却+卷取。该工艺与传统工艺的主要区别是:薄板坯工艺的铸坯厚度大大减薄,为50-90mm,由于铸坯薄,铸坯只要经过1~2道次粗轧(铸坯厚度为70-90mm时)或者不需要经过粗轧(铸坯厚度为50mm时),而传统工艺的连铸坯要经过反复多道次轧制,才能减薄到精轧前所需规格;而且薄板坯工艺的铸坯不经冷却,直接进入均热炉进行均热保温,或者少量补温,因此薄板坯工艺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投资,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薄板坯连铸连轧由于较快的冷速会导致钢材强度提高,屈强比提高,从而增加轧制载荷,使得可经济地生产热轧产品的厚度规格也不可能太薄,一般为≧1.5mm,见中国专利CN200610123458.1,CN200610035800.2以及CN200710031548.2,且这些专利均未涉及元素Sn和C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87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