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9457.5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8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滨;王铁力;路云;辛德林;张陶清;柳富明;王倩;梁霏飞;王波;甘正旺;李用芝;郭欢;高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7/18 | 分类号: | B01F7/18;B01F1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胡江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落差 管道 搅拌 系统 及其 方法 | ||
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其中集能搅拌系统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合理收集浆体在经过大落差管道后产生的势能,将其转化并用于储浆罐内搅拌装置旋转所需要的动能,避免了常规工艺系统中设置消能站装置而造成能量浪费的行为,可以有效降低高速流动的浆体进入泵站后的剩余水头,减小浆体对设备的磨损,安装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及其集能方法。
背景技术
1、地形起伏导致管道落差大,浆体在大落差管段运行时受重力作用会形成加速流,使得管道低点处的浆体具有很高的动能,从而进入泵站储浆罐后仍有较大的剩余水头,对管道和设备的磨损严重。
2、传统的处理方式为建设消能站,利用多级串联的消能孔环对高速流体形成的强烈紊动的漩涡来消耗能量,这部分被消耗的能量完全被浪费,不经济环保。
3、由于浆体管道为连续作业,为避免浆体中的固相颗粒在储浆罐内沉淀而板结,储浆罐内的浆体需要通过搅拌装置不间断的搅拌;在目前的工艺系统设计中,这部分动力源来自于电能,产生了较高的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落差管道中浆体所携带能量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落差浆体管道集能搅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落差浆体管道、一号集能罐装置、二号集能罐装置、气动搅拌装置、气源供给装置及控制系统;
所述一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一号煤浆进管、一号钢质缓冲罐、一号弹性耐磨囊体及一号煤浆出管;所述一号煤浆进管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末端相通,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一号弹性耐磨囊体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一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一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一号煤浆出管上设有一号电动旋塞阀且其末端和储浆罐相通;
所述二号集能罐装置包括二号煤浆进管、二号钢质缓冲罐、二号弹性耐磨囊体及二号煤浆出管;所述二号煤浆进管的首端与大落差浆体管道末端相通,所述二号钢质缓冲罐的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二号弹性耐磨囊体设置在二号钢质缓冲罐的内部且其首端、末端分别与二号煤浆进管的末端、二号煤浆出管的首端相通;二号煤浆出管上设有二号电动旋塞阀且其末端和储浆罐相通;
所述气动搅拌装置包括一号集气管、二号集气管、集气主管及搅拌装置,所述一号集气管的首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所述二号集气管的首端和二号钢质缓冲罐相通,所述一号集气管的末端和二号集气管的末端汇合后和集气主管相通;所述集气主管上设有集气包、气体流量调节阀、气动马达;气动马达可带动设置于储浆罐中的搅拌装置旋转作业;
所述气源供给装置包括一号气源管路、二号气源管路;所述一号气源管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且一号气源管路上设有一号气用闸阀及一号气源;二号气源管路和一号钢质缓冲罐相通且二号气源管路上设有二号气用闸阀及二号气源;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中枢、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一号气用闸阀、二号气用闸阀、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分别设置在一号煤浆进管和二号煤浆进管上;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分别设置在一号钢质缓冲罐、二号钢质缓冲罐上;所述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分别设置在一号集气管、二号集气管上;所述控制中枢通过控制电缆控制一号电液动球阀、二号电液动球阀、一号压力变送器、二号压力变送器、一号气用闸阀、二号气用闸阀、一号气用球阀、二号气用球阀的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一号钢质缓冲罐、二号钢质缓冲罐内部入口处分别安装有一号缩径导流钢板,二号缩径导流钢板,一号缩径导流钢板由漏斗型的缩径板和八字型扩径板组成,二号缩径导流钢板的结构和一号缩径导流钢板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9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