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钻核磁测井仪钻铤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0269.4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7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森;冯泽东;曹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17;E21B17/16;E21B17/10;G01V3/32 |
代理公司: | 32258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铤本体 玻璃钢外罩 外层磁体 钻铤 天线 不可压缩 支撑套管 测井仪 外周 填充 体内 电磁波信号 核磁测井仪 内部中空 探头周边 体积受限 外壁设置 正确接收 静磁场 可配置 核磁 回波 交变 内层 随钻 探头 外壁 受损 发射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钻核磁测井仪钻铤结构,具有内部中空的钻铤本体,钻铤本体外壁设置有天线,所述的钻铤本体内配合设有支撑套管,位于天线两侧的钻铤本体外壁上分设有外层磁体,支撑套管外周与钻铤本体内壁之间间距设有与外层磁体对应的内层磁体,钻铤本体外周设有包裹住所述外层磁体和天线的玻璃钢外罩,玻璃钢外罩与钻铤本体之间填充有不可压缩的油脂。本发明通过设置内、外层磁体,可配置更多的磁体以提高探头周边静磁场强度,解决了传统测井仪磁体体积受限的问题,采用玻璃钢外罩可保障交变电磁波信号正常发射和核磁回波的正确接收,不可压缩油脂的填充,有利于提高玻璃钢外罩的使用强度,防止测井仪探头在高压下的受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随钻核磁测井仪钻铤结构。
背景技术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是一种适用于裸眼井的测井新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直接测量任意岩性储集层自由流体(油、气、水)渗流体积特性的测井方法。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主要由探头、电子线路、电源和控制采集处理软件组成。探头包括磁体和天线,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核磁共振测井仪发展的标志。磁体产生静磁场,天线是用来发射与静磁场方向垂直的交变磁场,以及接收核磁共振信号。
探头结构决定着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性能。探头挂接在无磁钻铤中,作为探头的载体,钻铤对探头起着支撑及保护作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作为底部钻具组合的一部分,磁体中心必须有钻井液循环的通道,仪器骨架为了能够承受钻井过程中强烈的机械运动,也需要占用较大空间,随钻核磁测井仪的磁体体积受到严格限制,需要寻找相应的材料和更合理的磁体及骨架设计才能保证静磁场强度。仪器密封系统和探头部位保护罩强度是钻铤结构的重点,井下钻井过程中泥浆及钻井液压力较大,仪器密封系统或探头保护罩一旦遭到破坏,探头就会受损,造成极大损失。此外,仪器的探测深度取决于井眼大小和仪器偏心度,钻井过程中,仪器应尽可能在井眼中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随钻核磁测井仪钻铤结构,以配置更多的磁体,提高了探头周边静磁场强度,更好地解决磁体体积受限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随钻核磁测井仪钻铤结构,具有内部中空的钻铤本体,钻铤本体外壁设置有天线,所述的钻铤本体内配合设有支撑套管,位于天线两侧的钻铤本体外壁上分设有外层磁体,支撑套管外周与钻铤本体内壁之间间距设有与外层磁体对应的内层磁体,钻铤本体外周设有包裹住所述外层磁体和天线的玻璃钢外罩,玻璃钢外罩与钻铤本体之间填充有不可压缩的油脂。
为获得相对较大的探测深度,位于玻璃钢外罩两端的钻铤本体外壁上分别安装有防止测井仪探测时产生侧向移动的螺旋扶正器。
优选地,为确保钻铤本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所述的外层磁体的厚度小于内层磁体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钻铤本体外壁上开设有容置外层磁体的第一凹槽,支撑套管外周壁上开设有容置内层磁体的第二凹槽,所述天线嵌设在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钻铤本体外壁上。
为提高钻铤密封系统的安全性,所述的玻璃钢外罩与钻铤本体之间、支撑套管两端与钻铤本体内壁之间均设有配置挡圈的O形密封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外层磁体和内层磁体,提高了探头周边静磁场强度,解决了传统测井仪磁体体积受限的问题,采用非金属的玻璃钢外罩保护外层磁体、内层磁体和天线,保障了交变电磁波信号正常发射和核磁回波的正确接收,不可压缩油脂的填充,有利于提高玻璃钢外罩的使用强度,防止了测井仪探头在高压下探测受损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未经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02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