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90314.6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4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亚;杜冰;李波;李森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4/16 | 分类号: | H01M4/16;H01M4/20;H01M4/21;H01M10/1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许菲菲 |
地址: | 47306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极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电能储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以惰性材料金属钡和铅钡合金、硫酸溶液作原料,通过轧制,让硫酸铅生成后就被挤压到钡金属板中,这样既分隔硫酸铅,同时金属钡又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导电网络;之后涂抹的“三氧化二硼‑二氧化硅”胶体层,又进一步对硫酸铅颗粒进行了封闭隔离,而“三氧化二硼‑二氧化硅”胶体层又不妨碍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的传输,进而得到铅酸蓄电池极板。本发明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铅酸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逆变性,其极板导电网络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活性物质被分隔在导电网络的微格中,几乎能够全部反复地参加充放电循环,从而可以使铅酸蓄电池实现长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能储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极板、铅酸蓄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在二次电源中,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铅电池),与锂电池相比,虽然其重量比能量较低,但它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相对安全、便于维护和再生,以及能够大电流放电等优势。经研究发现,目前免维护铅电池存在五大弊端,使其正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若能找出其结构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其优势、大幅度地提高其性能,尤其是能够实现长寿命,那么在不太计较重量的领域,它还是很有用处的。这五大弊端如下:
其一,使用寿命一般为2~3年,有的甚至不到2年。在铅电池的技术研究领域,当前主要集中于正负极板的“掺碳”研究,包括掺入石墨烯、石墨、乙炔炭黑、生物质碳等,如何选择三者的比例,存在制造成本、导电性与阻止活性物质颗粒长大的矛盾。况且,起导电和分隔作用的“碳”与活性物质颗粒是“点对点”接触,效果也较差。其结果是:所谓的新型免维护铅电池,有的使用寿命竟然降低到2年或其以内。
其二,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放电。尽管各种类型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都有通过空气(或电解液杂质)的“自放电”毛病,但铅电池的自放电还具有另一种独特方式。那就是每次充电时,铅质正极的高电位首先把正极板栅和覆盖于其上并用于改善正极板导电性能的活性微粒铅(原料铅粉带来的铅)的硫酸铅保护膜氧化为二氧化铅(实际为碱式硫酸盐,下同)保护膜,使电解质溶液不易接触高电位的铅质正极板栅和微粒铅内部的铅,从而阻止二者的继续氧化,而正极板上的、与铅质板栅接触电阻较小的其它硫酸铅中的二价铅则可以通过二氧化铅保护膜放出电子给铅质微粒或石墨微粒,最后汇集于铅质板栅(也称为“集流体”),其自身形成一层厚度小于某值的、导电的活性二氧化铅;充电结束后,在正极,由于二氧化铅保护膜直接接触正极铅质板栅和微粒铅,随着铅电池自放电的进行,铅质板栅和微粒铅电位降低,从而导致铅质板栅和微粒铅表面的铅与其外层的二氧化铅保护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倍于二氧化铅保护膜摩尔量的硫酸铅保护膜,从而阻止上述化学反应的继续进行,当然铅电池自放电会继续进行,该硫酸铅保护膜会随着铅电池自放电时间延长而逐步变厚,从而增加正极板的内阻。在充电结束后,负极板也会因铅电池自放电使其电位升高,发生负极铅板栅和微粒铅迅速氧化生成一层硫酸铅保护膜,阻止负极铅板栅和微粒铅继续氧化,但与正极不同的是负极板保护膜的硫酸铅的生成摩尔量仅是正极的一半。铅电池放电时,正负极板消耗的活性物质是等量的。如此反复充放电,势必打破正负极板活性物质的数量平衡,使正极板上的导电能力最强的“微粒铅”逐步转化为惰性的硫酸铅,负极板则生成过剩的铅,甚至变成具有破坏性的铅枝晶。可见,铅电池的这种特殊自放电,对于铅电池来说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目前的铅电池,其正负极的“活性物质层”是含有“铅、氧化铅和石墨、乙炔碳或生物质碳”微粒的粉料。其中的铅微粒承担着降低铅电池内阻的第一位重要作用,因此当正极板的活性物质层中的铅微粒被铅电池自放电不可逆地消耗完毕后,铅电池正极板的内阻必定显著增加。尤其是在正极的上述“活性物质层”与铅质板栅之间,必定会随着铅电池的自放电,形成一层导电性明显逊色的、不含“石墨、乙炔碳或生物质碳”的“二氧化铅或硫酸铅”层,并且该层会越来越厚。铅微粒的消耗和不含“石墨、乙炔碳或生物质碳”的“二氧化铅或硫酸铅”层的增厚,再加上位于导电节点上的铅微粒的消失又无碳质微粒起导电代偿作用,势必造成其后的活性物质无法参与“充放电反应”而失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师范学院,未经南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0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电极贴绝缘纸机
- 下一篇:一种铅蓄电池极板的固化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