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阻尼减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1055.9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9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林嘉祥;林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嘉祥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分类号: | F16L3/10;F16L55/035;F16F7/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阻尼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管道阻尼减振结构,包括约束阻尼构件、粒子耗能构件、钢质外壳体、阻尼减振器,其特征是:约束阻尼构件包括橡胶衬垫、约束钢板、紧固翼板及螺栓,橡胶衬垫设置在管道与约束钢板之间,紧固翼板设置在约束钢板两侧;粒子耗能构件由多个粒子阻尼器组成,设置在约束钢板和外壳体之间,粒子阻尼器为封闭的壳体,内空腔填充阻尼颗粒;约束阻尼构件安装在管道外,阻尼减振器在紧固翼板与承载基座之间。能够有效降低管道振动振幅,防止管道及元件的疲劳破坏,可实现不停机安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可降低管道系统振动,尤其是能稳定管道系统的运行,保证生产安全的管道阻尼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石化企业中,管道系统的振动对安全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强烈的管道振动会使管路附件,特别是管道的连接部位和管道与附件的连接部位发生松动和破裂,轻则造成泄漏,重则导致爆炸。因此解决管道系统振动问题,可以有效防止焊缝断裂、介质泄漏、系统停车、爆炸等安全隐患,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引起管道系统振动的原因主要有气流脉动激振、管道结构共振、机组动平衡性差或基础设计不当等。管道减振主要通过控制管道内流体的压力脉动使其不产生谐振或者改变管道系统的固有频率使其不产生共振等。常用的减振方法有:合理排布管道线路、设置缓冲器、安装孔板及适当增加支撑'等。以上减振方法均需在停机的状态下实施,或者需要在管系整体设计阶段实施。
凡是交替地泵送介质的液压泵,如柱塞泵、齿轮泵等,其输出的瞬时流量都是周期函数。由于该脉动流量的存在,在与泵相接的管系内必将引起相应的压力脉动。由于液压系统是由电机、液压泵、阀类、辅助装置以及管路等所组成的密闭回路,在这密闭的回路中,工作状态的液压油往往由于压力和流量脉动而产生流体噪声,再由流体容积壁传至连接的支架基础件引起振动而形成固体结构传播的噪声。
特别是高压泵输出的脉动压力可达20MPa,在没有相应接口避震元件的情况下,脉动压力将通过管道系统传递振动。特别是在管径变化处、弯头、阀门等部位形成周期性的激振力,冲击管壁,导致管道振动,而振动的管道也会反过来对流体产生作用力,形成流固耦合振动。当气流脉动的频率与管道固有频率重合或接近时,就会产生共振,使管道产生强烈振动。而管道长期处于强烈振动状态,将会引起管道间连接部位及管道与附件的连接部位发生疲劳破坏,形成安全隐患。
颗粒阻尼技术是一种利用在振动系统中有限封闭空间内填充颗粒,利用颗粒之间及颗粒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将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而耗散,取到消耗系统振动能量的阻尼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管道系统的振动,本发明提供一种附加质量式被动振动控制的管道阻尼减振结构,采取管道约束阻尼改变局部管道的固有频率防止共振,通过粒子耗能减振技术,将管道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耗散,从而达到减小管道振动,保护管道连接部位,避免发生疲劳破坏的目的。可在不改变原有管道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不停机安装。它能够将管道振幅有效地降低至远小于0.4mm的安全运行范围。安装方便快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道阻尼减振结构,包括约束阻尼构件、粒子耗能构件、钢质外壳体、阻尼减振器。约束阻尼构件包括橡胶衬垫、约束钢板、紧固翼板及螺栓,橡胶衬垫设置在管道与约束钢板之间,紧固翼板设置在约束钢板两侧。紧固翼板上对称设置安装孔,安装螺栓及阻尼减振器上的螺杆及上下螺母,提高对管道的刚性约束力。管道振动通过约束阻尼构件与管道之间的橡胶衬垫将部分振动能转化为热能而降低。
粒子耗能构件由多个粒子阻尼器组成,设置在约束钢板和外壳体之间,粒子阻尼器为封闭的壳体,内空腔填充阻尼颗粒;约束阻尼构件安装在管道外,阻尼减振器在紧固翼板与承载基座之间。
所述的粒子阻尼器壳体内空腔为圆球形、圆柱形或其它形状。所述的粒子耗能构件的多个粒子阻尼器为同一种形状、规格粒子阻尼器组成,或由不同形状、规格的粒子阻尼器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嘉祥,未经林嘉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10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