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体反应器及等离子体反应器在线清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4249.4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6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宋项宁;李超;赵乾斌;隋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08 | 分类号: | B01J19/08;B01D53/32;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晓桐;李健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反应器 在线 清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反应器及等离子体反应器在线清焦方法。所述等离子体反应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用于通入待处理废气;以及等离子体放电盘(2),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用于对通入的废气进行处理,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2)包括放电盘架(3)和多个平行设置在所述放电盘架(3)中的板式电极(4),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2)设置为能够引入流经所述板式电极(4)表面的气流以清除所述板式电极(4)表面的结焦。本发明的等离子体反应器通过在等离子体放电盘内通入气流,抑制并清除了在板式电极表面的结焦,延长了反应器的使用周期,降低了清洁维护反应器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反应器及等离子体反应器在线清焦方法。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指沸点在50~260℃、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当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包括烃类、芳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胺类、有机酸等。由于大多数VOCs具有毒性,因而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随着工业的发展,VOCs的大量排放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多种技术应运而出,包括冷凝、吸收、吸附、膜分离、生物处理、燃烧法、低温等离子技术等。对于高浓度VOCs,常用回收的方法包括冷凝、吸收、吸附和膜分离等;对于中低浓度VOCs,常用的方法以破坏法为主,包括生物处理、燃烧法和低温等离子技术。
其中,低温等离子技术主要以气体放电的形式形成的电离的导电气体组成,其中包括六种典型的粒子,即高能电子、正离子、负离子、激发态的原子或分子、基态的原子或分子。气体中含有的VOCs分子会与高能电子碰撞,发生电离、解离或激发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子和小碎片基团。同时高能电子也会引发·OH、·O等活性性粒子,这些活性粒子的强氧化的作用也会将有机物分子和碎片基团进一步分解,转化为CO2、H2O和其他降解的最终产物。
可见,低温等离子技术通常在等离子体反应器中完成,作为主流技术的重要补充:可以在常温条件下同时降解多种不同类型的低浓度VOC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和相对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即开即停,可作为撬装式设备迅速投入利于排放源的应急治理。但是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等离子体反应器来说,在对VOCs降解处理过程中,由于某些大分子并未完全矿化,所形成的碎片分子或经过缩合的碎片分子容易粘附在反应器中的等离子体放电盘上而形成黄褐色胶装物质,即传统意义上的结焦,进而影响放电,需要人工定期清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等离子体反应器,以抑制并清除在板式电极表面的结焦,解决低温等离子技术清焦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反应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用于通入待处理废气;以及
等离子体放电盘,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用于对通入的废气进行处理,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包括放电盘架和多个平行设置在所述放电盘架中的板式电极,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设置为能够引入流经所述板式电极表面的气流以清除所述板式电极表面的结焦。
可选地,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内设有分别位于所述板式电极两端的用于引入气流的第一气流通道以及用于排出气流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口分别与相邻所述板式电极之间的间隔区域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口的宽度均设置为与所述板式电极表面所允许最大结焦厚度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板式电极两端分别通过绝缘体固定在所述等离子体放电盘内,两端的所述绝缘体内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42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构筑物的抗爆性能检测系统、方法及终端
- 下一篇:存储控制器以及写入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