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东北苜蓿地的复配型除草剂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6610.7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4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柳茜;陶雅;李峰;徐丽君;那亚;魏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50 | 分类号: | A01N43/50;A01N43/88;A01N35/1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 | 国省代码: | 内蒙;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草剂 复配 咪唑乙烟酸 灭草松 烯草酮 苜蓿 工作效率高 防除杂草 喷施 制备 生产成本 配制 生长 时机 | ||
本发明涉及除草剂制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东北苜蓿地的复配型除草剂。它以咪唑乙烟酸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剂、烯草酮除草剂和助剂复配制得,其中,咪唑乙烟酸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剂、烯草酮除草剂按照0.2‑0.8∶1.9‑7.7∶0.9‑3.9的质量比例复配。工作效率高,不仅大大缩短了喷施周期,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准确的掌握防除杂草的最佳时机,有效规避了未经复配的多种除草剂相互之间产生的不良成分,影响苜蓿生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草剂制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东北苜蓿地的复配型除草剂。
背景技术:
苜蓿是我国重要的牧草之一,素以“牧草之王”而著称,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随着畜牧业、种植业和林草业的发展,对苜蓿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目前,我国苜蓿保有面积在300万公顷,且每年正以50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增,苜蓿产业在我国已成为朝阳产业,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在苜蓿种植过程中,杂草对苜蓿的危害较大,每年约有200万公顷的苜蓿受到杂草的侵害,大多数杂草在苜蓿苗期间生长迅速,与苜蓿幼苗在营养、水分和光照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竞争,从而降低了苜蓿的产量、品质及适口性。可见杂草已成为制约苜蓿播种成败的关键因素,不解决杂草问题将直接影响苜蓿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在苜蓿杂草防除中,普遍采用单一的杂草防除剂,如咪唑乙烟酸、灭草松、烯草酮、阔功、二氯吡啶酸、烯禾啶等。在这些除草剂中,既有防除单子叶杂草的,如烯草酮、烯禾啶,主要防除稗草、狗尾草、虎尾草、野燕麦等等单子叶植物;也有防除双子叶杂草的,如入咪唑乙烟酸、灭草松、阔功、二氯吡啶酸等,主要防除打碗碗花、千穗谷、马齿苋、灰绿藜等双子叶植物。而在我国北方苜蓿地内既有双子叶植物,又有单子叶植物,防除杂草时需要多次喷施不同类型的防除剂,喷施后需间隔一段时间,以防止防除剂混合后产生抑制苜蓿生长的成分,致使整个喷施周期长,造成生产成本加大,效率低,防除效果不是很理想。有时还会耽误防除杂草的最佳时机,通常杂草在2-5cm时喷施防除剂,而各种杂草的生长速度不一致,多次喷施防除剂,耗时长,往往在防除双子叶杂草时,会错过防除单子叶杂草的最佳时机;如若同时喷施多种防除剂,不仅影响杂草的防除效果,严重时还会影响苜蓿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型苜蓿除草剂,适用于苜蓿田防除稗草、狗尾草、虎尾草、野燕麦、藜、芥菜、反枝苋、马齿苋、灰绿藜、刺藜、萹蓄等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一次喷施,无需等待,杂草防除效果好,工作效率高,不仅大大缩短了喷施周期,减少生产成本,还可以准确的掌握防除杂草的最佳时机,有效规避了未经复配的多种除草剂相互之间产生的不良成分,影响苜蓿生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东北苜蓿地的复配型除草剂,以咪唑乙烟酸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剂、烯草酮除草剂和助剂复配制得,其中,咪唑乙烟酸除草剂、灭草松除草剂、烯草酮除草剂按照0.2-0.8∶1.9-7.7∶0.9-3.9的质量比例复配。
所述复配除草剂为水乳剂或者微乳剂;所述的助剂为制备微乳剂或水乳剂用的助剂;助剂用量为复配除草剂总量的90-99.5wt%。
进一步,优选的复配型除草剂,原料配方如下:
一种复配除草剂,其组分及其含量为:咪唑乙烟酸除草剂0.39wt%、灭草松除草剂3.74wt%、烯草酮除草剂1.87wt%、助剂94.0wt%。
一种复配除草剂,其组分及其含量为:咪唑乙烟酸除草剂0.64wt%、灭草松除草剂6.21wt%、烯草酮除草剂3.15wt%、助剂90.0wt%。
一种复配除草剂,其组分及其含量为:咪唑乙烟酸除草剂0.06wt%、灭草松除草剂0.53wt%、烯草酮除草剂0.25wt%、助剂99.16wt%。
本发明所采用的各除草剂的特性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6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