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大规模MIMO中基于光滑范数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7435.3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7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学军;王文;黄秋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规模 mimo 基于 光滑 范数 压缩 感知 信道 估计 方法 | ||
1.在大规模MIMO中基于光滑l0范数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构建多天线多用户的大规模MIMO系统模型,基站配备M根天线,包含K个用户,用户向基站发送导频信号φ,基站接收导频信号Y。
步骤S2、建立MIMO系统模型的物理模型与压缩感知模型的联系,并将物理模型转换为求l0范数的数学问题;
步骤S3、结合凸优化思想,采用平滑函数近似l0范数,在迭代过程中采用梯度上升法和梯度投影原理逐步逼近最优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大规模MIMO中基于光滑l0范数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构建的多天线多用户的大规模MIMO系统模型的具体为,运行在TDD下的MU-MIMO系统,其中,基站配备有M根天线,在上行链路中,基站接收K个自主单天线用户端发送的信号;在T个可用的下行链路中获取信道链路状态,基站在第t个信道中发送导频信号t=1,2,…,T;则第K个用户接收到的T个信道内的导频观测值为yk=hkΦ+nk;其中,为T个信道内的发送导频矩阵,nt∈C1×T为独立同分布的加性高斯白噪声,服从概率分布,hk∈C1×M为基站到第k个用户间的信道状态向量,其表达式为其中,P为可解析路径的个数,gk,p为第P条路径的传输增益,θp为第p条路径的发射角,a(θp)为均匀线性天线模型下的导向矢量,定义表达式为其中,D为基站与天线之间的间距,λ为基站和天线之间载波波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大规模MIMO中基于光滑l0范数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21、将MIMO系统模型等价表示为Y=HΦ+N,其中,为K个用户的导频联合观测值,为待估计的信道矩阵,为信道噪声矩阵,若用户间有共同的散射体簇,用户间的天线矢量相同,则信道矩阵可以表示为H=GA;其中,矩阵G∈Ck×p,第(k,p)个元素为gk,p,A=[a(θ1)T,α(θ2)T,...,a(θp)T]T∈CP×M;由秩的性质可得rank(H)≤min{rank(G),rank(A)},即rank(H)≤min{M,K,P};由于大规模MIMO系统中,基站天线数量M和用户数K远大于可分解路径P的数量,可得rank(H)≤P;由此可知,带估计的信道矩阵H是低秩的;
步骤S22、由于Y和Φ均为可观测的矩阵,带估计的信道矩阵H为低秩的,从而可通过压缩感知的模型求解H,令h=vec(H),通过最小化l0范数可以求得未知向量h的最稀疏解,公式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大规模MIMO中基于光滑l0范数的压缩感知信道估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31、根据步骤S2可知,物理模型转换为求l0范数的数学问题,即为由l0范数的定义可知,h=[h1...hN]T的l0范数为非零向量的个数,即定义为:因此采用平滑连续函数代替v来近似逼近l0范数,则平滑连续函数的最优解为l0范数的最优解,从而得到信道矩阵向量;
步骤S32、平滑连续函数选用高斯函数,即则有,从而推导出,其中,σ为参数,hi为向量h的一个分量;定义则因此l0范数近似表示为||h||0=N-Fσ(h)。
步骤S33、求解最小l0范数等价于在仿射集S={h|Φh=Y}求最大Fσ值,则近似模型为max Fσ(h) s.t. Φh=Y,模型中σ决定了Fσ函数的光滑程度,σ值越大,Fσ函数越光滑,越不接近l0范数;σ值越小,Fσ函数越不光滑,越接近l0范数;但是,当σ值很小时,Fσ函数存在很多局部最大值,且不容易求出全局最大值;当σ值较大时,Fσ比较光滑且存在少量的局部最大值,在σ→∞时其最大值为LS算法估计值;所以选择一个递减序列σ,对它的每一个值通过最速上升法求解Fσ的最大值,每次迭代Fσ的初始值是前一个σ对应的Fσ的最大值,最终达到去除局部最大值的影响,求得全局最大值,从而得到最佳信道矩阵估计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743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