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再充电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9847.0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2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林珍赫;朴寭真;禹明希;崔兹奉;李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H01M4/62;H01M10/0567;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张燕;王珍仙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锂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包括锂盐的电解液,其中正电极和负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集电器、从集电器延伸的电极接线片、设置在集电器上的活性物质层和钝化膜,该钝化膜形成在集电器和电极接线片中的至少一个上并包括由化学式1表示的材料。化学式1的详情与说明书中定义的那些相同。本公开还涉及制造上述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可再充电锂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便携式信息装置(比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和智能电话等)或电动汽车已使用具有高能量密度且便于携带的可再充电锂电池作为驱动电源。
一般而言,可再充电锂电池通过使用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并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填充电解液来制造。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作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各种类型的碳类材料用作负极活性物质,并且溶解在非水有机溶剂中的锂盐用作电解液。
具体而言,可再充电锂电池通过比如正电极和电解液的复合反应以及负电极和电解液的复合反应等表现出电池特性。因此,适当的电解液的使用是用于改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尝试改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特性。
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和包含锂盐的电解液,其中正电极和负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集电器、从集电器延伸的电极接线片、设置在集电器上的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在集电器和电极接线片中的至少一个上的钝化膜,该钝化膜包括由化学式1表示的材料。
[化学式1]
CuX(POF2)nY2Z
在化学式1中,
X为C1至C10亚烷基,且
Y由化学式2表示。
[化学式2]
NC-R1-CN,(其中,R1为C1至C10亚烷基)
Z为锂盐的阴离子基团,并且
n为1或2。
根据实施方式,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循环寿命特性和耐久性可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可再充电锂电池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当根据比较例1的电池单电池在形成充电/放电之后以100%SOC放置100天时在OCV状态下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3是显示当根据实施例1的电池单电池在形成充电/放电之后以100%SOC放置100天时在OCV状态下的电压变化的图。
图4显示三极管单电池(cell)的LSV评估结果。
图5是显示LSV评估结果的还原峰的放大图。
图6和图7是显示LSV评估之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三极管单电池的电极上形成钝化膜的照片。
图8是显示根据实施例3的电极接线片的截面的SEM照片。
图9是分析根据实施例3的膜组分的IR光谱结果。
符号说明
100:可再充电锂电池
112:负电极
113:隔板
114:正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98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