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和高效生物脱氮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5715.4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岩;林琳;史绪川;李若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08;C02F3/10 |
代理公司: | 44205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建珍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笼 水槽 气体扩散组件 气动式 转动 生物填料 生物膜 曝气 充分接触 高效生物 脱氮效率 溶解氧 供氧 脱氮 需氧 填充 污水处理 能耗 污水 投资 维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和高效生物脱氮的污水处理方法,该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包括水槽、转动和气体扩散组件,转笼设于水槽内,且转笼内填充有生物填料,气体扩散组件用于通过曝气向所述水槽内的需氧区域供氧和推动转笼转动。其中,通过以上气体扩散组件的设置,可通过曝气为转笼内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提供溶解氧的同时推动转笼转动,从而实现生物膜和污水的充分接触混合,提高脱氮效率;且结构简单,设备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通过气动式推动,能耗小,后期维护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和高效生物脱氮的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污水脱氮处理技术是以缺氧-好氧为基础的活性污泥法,该技术脱氮效率不高,但能耗高、污泥易膨胀。近年来,以悬浮填料为基础的生物膜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可能替代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潜在技术,其运行效果的关键在于保证填料在设备内分布均匀,确保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且不易脱落。生物转盘是另一种基于固定填料(转盘)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但盘片结构复杂、制造加工费用较高、容积负荷低、不适宜处理大规模污水。近年来,随着我国乡镇及农村等小规模污水处理工程的不断增多,生物转盘工艺以其脱氮效果稳定、操作管理简单等优势,逐渐获得业内人士的青睐。但是与悬浮填料相比,转盘的有效表面积小,生物膜附着量不足,空间利用率低。传统的电动式生物转盘,需要减速箱、电机等转盘驱动装置,能耗高且维修工作量大,给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长期使用维护造成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和高效生物脱氮的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动式生物转笼设备,包括水槽、转笼和气体扩散组件;所述转笼设于所述水槽内,所述转笼内填充有生物填料;所述气体扩散组件用于通过曝气向所述水槽内的需氧区域供氧和推动所述转笼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水槽内设有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包括沿所述水槽的横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水槽沿横轴向依次分隔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设有用于污水从好氧区流入沉淀区的开口;所述缺氧区的上部设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有出水口;
所述转笼包括第一转笼和第二转笼,所述第一转笼和所述第二转笼通过转轴相连,且分别设于所述水槽内的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气体扩散组件设于所述第二转笼的侧下方,用于通过曝气向好氧区供氧,以及推动所述第二转笼转动,进而通过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第一转笼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沿所述水槽的横轴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隔板背离所述第二隔板的一侧,或沿所述水槽的横轴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以在所述水槽内的缺氧区和好氧区之间形成微氧区;缺氧区和微氧区之间的所述第一隔板或所述第三隔板的底部设有用于污水从缺氧区流域微氧区的开口;所述转笼还包括第三转笼,所述第三转笼通过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微氧区内。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三转笼的侧下方设有所述气体扩散组件,用于通过曝气向微氧区供氧,以及推动所述第三转笼转动,同时通过所述转轴带动所述第一转笼转动。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水槽内缺氧区、微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的底部均设有排泥口。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水槽的上部设有连通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回流渠。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水槽内好氧区的溶氧量大于或等于5mg/L,微氧区的溶氧量为0.5~2mg/L。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转笼内设有分隔板,用于将所述生物填料分隔限定在所述转笼内的不同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57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