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织物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5741.7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顾广明;寇勇琦;叶时平;屠利平;叶亦本;于文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00 | 分类号: | D03D15/00;D03D11/00;D03D15/08;D03D13/00 |
代理公司: | 31243 上海百一领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奎宇;杨孟娟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纬纱 经纱 吸湿 吸湿发热纤维 功能性测定 保温效果 发热功能 纱线 机织物 申请 保温 发热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织物,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机织物质量轻(克重在250‑400g/m2),能够达到保温效果且保温时间较长,并且能够满足国家标准GB/T 29866‑2013进行织物吸湿发热功能性测定要求,即,同时满足最高升温值≥4℃和30min内平均升温值≥3℃。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纺织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织物。
背景技术
目前只有针织内衣有“FZ/T 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机织物等服装领域还缺少有关吸湿发热的行业标准。说明在机织物等领域还很少采用吸湿发热的材料。
关于织物吸湿发热功能性测定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 29866-2013进行测定。吸湿发热升温值指标,最高升温值≥4℃,30min内平均升温值≥3℃。其中,“最高升温值”和“30min内平均升温值”这两项指标必须同时达到要求才能称为合格,缺一不可。
《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解读中记载: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近百块面料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近百块测试面料中,40%的面料能够同时达到以上两项指标的要求,经过与业内专家反复分析和研讨,最终将指标确定为“最高升温值≥4℃,30min内平均升温值≥3℃”。从该文献记载内容中得知,在近百块测试针织面料中两个指标同时达到要求的只占40%,说明针织达到这个吸湿发热指标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
与针织面料相比,同等克重的机织面料的蓬松性、厚实度比较差;保温性相对较差。由此可见,达到这个吸湿发热指标要求的难度,机织面料比针织面料还要困难。机织与针织最明显的区别是:机织是由经纬交织而成,经纱与纬纱交织的地方有些弯曲,经纬纱线延伸与收缩关系不大,亦不发生转换,因此机织物一般比较紧实、硬挺。而针织面料是由一个线圈不断套结而成,因线圈是纱线在空间弯曲而成,而每个线圈均由一根纱线组成,线圈的高度和宽度在不同张力条件下,明显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针织物的延伸性大,蓬松/松软,线圈间滞留空气多,有温暖感。而机织物如果要达到上述吸湿发热指标的话,面料克重至少要达到480g/m2以上,但是存在面料厚重的缺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织物采用克重为250-400g/m2的话,极少能达到吸湿发热国家标准的目标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织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织物,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经纱包括表经,其中,所述表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经纱包括里经,其中,所述里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纬纱包括表纬,其中,所述表纬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纬纱包括里纬,其中,所述里纬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吸湿发热纤维包括吸湿发热腈纶纱线或吸湿发热腈纶混纺纱线。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复杂组织。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重组织或双层及多层组织。
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双层组织或多层组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万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57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