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8828.X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2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马力;黄斌;刘晖;乔锋;田红卫;王旭东;方舒;张雪;王志刚;尹元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D17/18 | 分类号: | E02D17/18;E02D17/20;E03F3/04;A01G9/029;A01G9/033;A01G17/00;A01G20/00 |
代理公司: | 42113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盛登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面平台 营养袋 喷播 综合治理系统 客土 底部平台 护坡 格构 挂渣 坡面 渣堆 渣体 下边 裸露 治理 松散堆积体 顶部设置 设施布置 排水沟 高边坡 高原区 推广性 开穴 两级 坡脚 下端 施工 公路 应用 | ||
1.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渣堆(1)、拦渣设施(2)、底部平台(3)、格构护坡(4)、修坡面层(5)、顶面平台(6)、客土喷播层(7)、营养袋(8)、截排水沟(9)以及道路(10),
所述拦渣设施(2)布置于渣堆(1)的坡脚,起到拦挡渣体的作用;
所述渣堆(1)的坡脚与拦渣设施(2)之间形成底部平台(3);
所述修坡面层(5)铺设在渣堆(1)的表面,所述修坡面层(5)从上到下设置有多级;
所述修坡面层(5)的下端靠近底部平台(3)的两级上布置有用以确保渣体稳定的格构护坡(4);
所述渣堆(1)的顶部设置有顶面平台(6),在顶面平台(6)与道路(10)之间的裸露坡面上开穴安装营养袋(8);
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在营养袋(8)周边的裸露坡面上;
所述截排水沟(9)设置道路(10)下的边坡、马道和挂渣区周边,用于拦截和导排道路(10)、渣堆(1)坡面及周边坡面汇水,减少水流冲刷堆渣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渣设施(2)顶宽1.5m,墙高5.0m,其中拦渣设施(2)的基础埋入原地面线以下深度1.5m,拦渣设施(2)临渣侧坡比1:0.1,背渣侧坡比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平台(3)和顶面平台(6)上栽植乔木和撒播草籽用以恢复植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坡面层(5)的边坡坡比为1:1.5~1:2.5,单级边坡高度10~1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构护坡(4)包括顶梁(41)、底梁(42)、格构梁(43)以及节点插筋(44),所述顶梁(41)修建在修坡面层(5)最下面的两级边坡的顶部,底梁(42)修建在修坡面层(5)的坡脚,在顶梁(41)和底梁(42)之间浇筑格构梁(43),格构梁(43)交叉布置,所述节点插筋(44)设置在格构梁(43)的交叉部位,所述节点插筋(44)插入到渣堆(1)内,所述格构梁(43)交叉设置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营养土层(45),所述格构梁(43)的间排距为3.0m×3.0m,截面面积为0.4m×0.4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原区道路下边坡挂渣综合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袋(8)间距1.0m×1.0m,呈梅花型布置,所述客土喷播层(7)喷播厚度1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88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