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09177.6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0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叶利强;陈建军;田勇;傅婷婷;符冬菊;张维丽;闵杰;陈耀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H01M4/58;H01M4/58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东深田律师事务所 44573 | 代理人: | 傅俏梅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磷酸 锂电池 正极 材料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包括步骤: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出正负极混合粉料、电池外壳、铜箔、铝箔和隔膜;将分离出的正负极混合粉料加入NaOH溶液中溶解,除去残留的Al元素后置于一定浓度的有机酸溶液中,浸出Li、Fe和PO43‑,过滤除去不溶的石墨,使正极材料和负极石墨材料分离,负极材料提纯后回收再生;然后根据测定的浸出液的元素比例添加锂源、铁源或磷源,使Li:Fe:PO43‑的摩尔比为1‑1.05:1:1;再在一定温度条件和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喷雾热解,得到包覆碳的磷酸铁锂材料。本发明简化了拆解方式,浸出效率高,不引入杂质元素,排出的废气主要为CO2,有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产品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市场和电动车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截止2017年底,我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80多万辆,装配动力电池约86.9GWh,2018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将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存在大量的锂离子电池处理问题。然而,废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中含有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比如锂、铝、铜、铁等有价金属和石墨等材料,如果这些电池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绿色回收不仅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能收到很好的社会环保效益。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外壳、电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目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进行回收的方法中,拆解方式是回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类是采用手工拆解分离出正负极极片后,刮下粉料,再通过酸浸、调pH,分别回收锂化合物和磷酸铁,如中国专利局公开为文献CN109095481A、CN108899601A、CN108483418A、CN108470952A、CN108461857A等,这些公开的处理方法中,没有实现原位再生磷酸铁锂材料,而是分别回收锂元素和铁元素,酸碱消耗量大,回收成本高,三废处理困难。另一类方法是直接添加锂源、铁源或磷源煅烧后制备磷酸铁锂材料,如中国专利局公开的文献CN108550940A、CN108172922A、CN107634222A、CN107275705A、CN106976852A等,这些公开的处理方法对回收的原料要求高(需要较纯净的正极粉料),新制备的材料颗粒均一性较难保证且容易产生杂相,无法保证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还有一种方法是中国专利局公开的文献CN106276842A,其是有机混合酸浸出后原位合成磷酸铁锂前驱体,但制备时需要通过减压蒸馏和有机溶剂沉淀,工艺复杂能耗高、回收成本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因此,如果要实现工业化自动回收处理失效锂电池,有必要解决上述回收方法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处理简单,成本低,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提供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出正负极混合粉料、电池外壳、铜箔、铝箔和隔膜;
S2将分离出的正负极混合粉料加入NaOH溶液中溶解,除去残留的Al元素;
S3将除Al后正负极混合粉料置于一定浓度的有机酸溶液中,浸出Li、Fe和PO43-,过滤除去不溶的石墨,使正极材料和负极石墨材料分离,负极材料提纯后回收再生,所述的有机酸选用柠檬酸、苹果酸或酒石酸,浓度为0.5-3mol/L,浸出时固液比为50-100g/L,浸出温度为20-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91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