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09863.3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37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康乐;周金柱;唐博;黄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08;H01Q1/50;H01Q23/00;H01Q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刘秀珍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可调 移相功分器 极化 可重构 天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包括第一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可调移相功分器、接地金属板、主辐射片和寄生辐射片,第一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印制有可调移相功分器和环形的主辐射片,第一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印制有接地金属板;第二介质基板为圆柱体,其上表面印制有寄生辐射片;可调移相功分器与主辐射片连接;第一介质基板与第二介质基板相离并通过多个绝缘螺柱固定。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在同一天线口径下实现了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特性,具有圆极化可重构功能;(2)切换速度快、插入损耗小并且控制简单;(3)易于加工和制作、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负责电磁能量的收发与转换,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天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于线极化天线,圆极化天线具有旋转正交性,对反射波信号的抑制度高,同时还能够接收到任意线极化的电磁波信号,因而广泛应用于射频识别、无线局域网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等无线通信系统。
为了满足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功能、小型化和集成化和的发展要求,需要采用可重构天线技术,在共用的天线辐射口径上实现多种工作状态的切换。可重构圆极化天线是将圆极化天线与可重构天线技术相结合,在同一副天线上实现左旋圆和右旋圆的极化特性转换,以达到增加频率复用、消除多径衰落效应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作用。
可重构圆极化天线通常采用机械、光学以及电子等方式调节天线的工作状态,其中机械方式是利用作动器等执行机构对天线的形状和结构等进行调节,调节范围较大,然而需要额外的机械装置,同时难以满足高速度和高精度的要求。光学方式是通过控制光导开关的通断状态改变天线表面的电流分布,响应速度快且易于控制,但是光导开关插损较大导致天线效率降低。电子方式是利用PIN二极管、变容二极管以及射频芯片等电调器件的调谐或开关特性,调节天线的辐射片结构、馈电点位置或馈电网络输出相位关系,调节灵活且速度快、精度高、损耗小,但是通常所需的电调器件数量较多,导致天线加工制作困难。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所述的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采用电子调节方式实现左旋圆极化或右旋圆极化电磁波的接收和发射,并且简化天线的馈电结构(本申请的馈电结构即为可调移相功分器),降低加工制作的难度和成本。
技术方案:一种集成可调移相功分器的圆极化可重构天线,包括第一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可调移相功分器、接地金属板、主辐射片和寄生辐射片,其中: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印制有可调移相功分器和环形的主辐射片,所述第一介质基板的下表面印制有与其完全重合的接地金属板;
所述第二介质基板为一个圆柱体,其上表面印制有与其上表面完全重合的寄生辐射片;
所述可调移相功分器与所述主辐射片连接;
所述第一介质基板与所述第二介质基板相离并通过多个绝缘螺柱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移相功分器包括四段微带线和四个射频开关,用于产生具有相等幅度和可调相位差的两路输出信号,并将输出信号馈入所述主辐射片,其中:
四段微带线分别为第一微带线、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和第四微带线,四个射频开关分别为第一射频开关、第二射频开关、第三射频开关和第四射频开关。
更进一步地,第一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为100欧姆,且首尾两端产生弯折并分别与主辐射片相连进行馈电,第一微带线的首尾两端的弯折所在的两直线的夹角为90°;第二微带线、第三微带线和第四微带线的特性阻抗均为50欧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98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