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功率插孔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0130.1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0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范利海;李璞;耿文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87 | 分类号: | H01R13/187;H01R13/193 |
代理公司: | 11019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亚莉;寿宁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孔 插孔壳体 固持环 簧片 插针 电性连接 大电流传输 插孔结构 电流传输 间隔设置 交替结构 内部凹陷 点数 装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功率插孔,包括位于插孔两端用于和插孔壳体接触形成连接的固持环和位于两个固持环之间多个间隔设置的簧片,簧片中间向插孔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和插针接触从而实现插针插孔电性连接的接触部Ⅰ,簧片两端分别与固持环相连,插孔装入插孔壳体后两个固持环分别与插孔壳体接触形成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Ⅲ,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Ⅰ之间以及接触部Ⅲ和接触部Ⅰ之间的簧片均为凹凸交替结构。本发明可以使插针、插孔及插孔壳体之间形成紧密可靠的电性连接,且插孔结构可以使插孔与插孔壳体之间的接触点数成倍增加,从而增大插孔与插孔壳体的接触面积,增加电流传输量,实现大电流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大功率插孔。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张,大功率连接器的用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作为连接器的核心功率传输零件,插孔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连接器的性能。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插孔有扭簧孔、线簧孔、冠簧孔,这些插孔的结构差别较小,如图1所示,簧片为圆弧状,簧片两端被插孔壳体限位防止拉脱,使簧片两端与插孔壳体之间接触分别形成接触点一和接触点二,簧片中间内凹用于和插针之间形成接触点三,簧片通过接触点一和接触点二与插孔壳体连接实现电流传输,簧片与插针通过接触点Ⅲ形成电性连接用于电流传输。
目前的插孔连接电阻大,不适于大电流传输。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功率插孔,通过改变结构设计,增加簧片与插孔壳体的接触面积,降低连接电阻,保证连接器连接的稳定性,并具有大的电流流通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大功率插孔,包括位于插孔两端用于和插孔壳体接触形成连接的固持环和位于两个固持环之间多个间隔设置的簧片,其中,簧片中间向插孔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和插针接触从而实现插针插孔电性连接的接触部Ⅰ,簧片两端分别与固持环相连,插孔装入插孔壳体后两个固持环与插孔壳体接触的部位分别形成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Ⅲ,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Ⅰ之间以及接触部Ⅲ和接触部Ⅰ之间的簧片均为凹凸交替结构;插孔与插针对插时,簧片的接触部Ⅰ与插针紧密接触形成电性连接,在插针挤压作用下簧片弹性扩张变形使凹凸交替结构的凸起部分与插孔壳体紧密接触从而使插针、插孔、插孔壳体之间形成可靠连接用于传输电流。
进一步地,接触部Ⅰ与插针之间为点接触或面接触。
进一步地,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Ⅰ之间以及接触部Ⅲ和接触部Ⅰ之间的簧片均设置有一组或多组凹凸交替结构。
更进一步地,接触部Ⅱ和接触部Ⅰ之间的凹凸交替结构数量与接触部Ⅲ和接触部Ⅰ之间的凹凸交替结构数量相等或不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对插孔簧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簧片与插孔壳体之间也可以形成电性接触,从而成倍增加插孔整体与插孔壳体之间接触点的数量,增大插孔与插孔壳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电流传输量,实现大电流传输。同时本发明的插孔可以使插针、插孔及插孔壳体之间形成紧密接触,在具备大电流传输性能的同时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插孔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插孔结构示例一。
图3是本发明插孔与插孔壳体装配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插孔及插孔壳体与插针对插到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插孔结构示例二。
图6是本发明插孔结构示例三。
【元件及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0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片簧及电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麻醉监护仪用监护线缆多用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