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泡用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0369.9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7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虎;苏超;赵凤雯;周洋;李建敏;王晓明;王乾;田洪池;张秀文;宋义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1/06 | 分类号: | C08L51/06;C08K7/14;C08J5/04;B29B9/06;B29C44/34 |
代理公司: |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7 | 代理人: | 牟京霞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泡 用长玻纤 增强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聚丙烯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泡用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聚丙烯树脂30‑90份,无碱连续玻璃纤维10‑60份,润滑剂0.5‑2.0份,过氧化物0.1‑0.5份,硅烷偶联剂1.0‑5.0份,催化剂1.0‑4.0份,成核剂0.05‑0.2份,抗氧剂0.1‑1.0份。该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包括四个阶段的制备过程,既有长玻纤材料的高强度,又能够满足发泡要求,在发泡过程中泡孔独立,实现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化,所得材料机械强度高、性能保持率好,扩展了材料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丙烯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泡用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尺寸稳定好,“强而韧”的材料,聚丙烯树脂在添加玻璃纤维增强后,大大提高了其机械性能、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以塑代钢和取代增强工程塑料,满足轻武器包装箱、汽车领域、家电等领域使用要求。
作为聚合物轻量化技术的主要方向,聚丙烯发泡材料要求聚丙烯具有高熔体强度,在聚合物流变学上表现为拉伸应变硬化现象。
常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为了平衡机械强度与浸润性,聚丙烯基材的熔融指数为60-120g/10min,基材熔体强度低。同时,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由于玻纤的应力集中效应,造成聚合物熔体在发泡过程中易破裂,熔体强度低而不能满足发泡要求,导致发泡过程中气体逃逸,聚丙烯泡孔破裂,形成连孔,发泡后材料机械性能大幅降低,不能满足应用要求。开发具有高强度的可发泡长玻纤聚丙烯复合材料,有利于制备高强度的发泡产品,实现材料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泡用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不同于常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制备了一种满足发泡要求的长玻纤增强聚丙烯材料,既有长玻纤材料的高强度,又能够满足发泡要求,在发泡过程中泡孔独立,实现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化,所得材料机械强度高、性能保持率好,扩展了材料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泡用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聚丙烯树脂30-90份,无碱连续玻璃纤维10-60份,润滑剂0.5-2.0份,过氧化物0.1-0.5份,硅烷偶联剂1.0-5.0份,催化剂1.0-4.0份,成核剂0.05-0.2份,抗氧剂0.1-1.0份。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树脂为均聚聚丙烯树脂或共聚聚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在23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3-100g/10min;经过过氧化物调节后,聚丙烯树脂的熔融指数为200±50g/10min。
进一步的,所述无碱连续玻璃纤维为未经处理过的玻璃纤维原丝,所述无碱连续玻璃纤维的规格为单丝直径13-20μm,1200tex-4800tex。
进一步的,所述硅烷偶联剂为具有双键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的分子通式为R-Si-X3,R为乙烯基、丙烯基或丁烯基,X包括甲氧基、乙氧基和丁氧基等,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叔丁氧基硅烷、乙烯基三叔丁基过氧硅烷、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等具有双键官能团的化合物,在过氧化物引发剂的作用下可以与聚丙烯发生接枝反应。
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包括有机酸锡、环烷酸钴、螯合物、乙胺、己胺、二丁胺、无机酸或者脂肪酸类催化剂。催化剂为对硅烷水合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助剂,螯合物类催化剂以钛酸酯类、钛酸四丁酯以及钛酸四壬酯为代表,有机酸锡类催化剂包括二月硅酸二丁基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03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