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杆菌菌株ZJ-H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1001.4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1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宪斌;刘佳博;赵兴贵;林颖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B09C1/10;C02F101/32;C12R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顕 |
地址: | 30022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菌 菌株 zj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节杆菌菌株ZJ‑H及其在高盐碱环境下降解石油烃的应用。菌株ZJ‑H筛选自渤海油田的油基钻屑样品,由中海油碧海环保技术服务公司提供。菌株ZJ‑H对高盐碱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可在盐度1~5%、pH7~11的环境下正常存活;菌株ZJ‑H在盐碱环境下对石油具有较高的降解率,达到74.45%;菌株ZJ‑H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对石油醚具有很好的乳化作用,有利于菌株对石油醚的进一步分解利用;菌株ZJ‑H对原油中正构烷烃(包括C20~C30的长链烷烃)有很好的降解能力,降解率超过83%,尤其是对C25~C30的降解率达到95%左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微生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杆菌菌株ZJ-H及其在高盐碱环境下降解石油烃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开采活动越发频繁,在油气生产开发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油基钻屑进入土壤环境和地下水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石油渗透到土壤会污染土层,造成透水性和透水量降低,板结化和盐碱化进一步加重,再加上油基钻屑具有含盐量高、受有机污染严重等特点,因此许多油田土壤环境常常会受到高盐碱和石油烃的双重污染。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是一种经济环保且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在高盐碱的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通常会受到抑制作用,导致生物修复效果不佳。国内外有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已经有很多实例,但绝大多数是从含油废水或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获得的非嗜盐(嗜碱)菌,在盐碱化土壤的修复中存在很大局限。目前已检索到的相关专利包括:
专利CN109504616A,公开了一种雷氏普罗威登斯菌,该菌株代谢产物含有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可用于原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7天内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45.6~55.9%。
专利CN108034625A,公开了一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假单胞菌,该细菌30天内对含油污泥中的总石油烃降解率为50.75%,该细菌对石油污染物的最适降解条件为20~50℃、pH7~11。
专利CN105441351A,公开了一株嗜热菌株Y-1,对高温、pH和高盐度都有较强耐受力,在降解石油的过程中能产生生物乳化剂。菌株Y-1对原油的降解率在培养的第五天达到60.2%。
专利CN104877930A,公开了一种从石油污染的盐碱化土壤中筛选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的方法,获得的菌株可在3%盐度、pH9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其中菌株B05最高可耐受11%的盐度,菌株B03和B04可耐受pH11的碱性环境。在石油降解效率方面仅对烷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专利文献中仅给出了对烷烃的降解率,并且降解过程中所处环境的盐碱度也未给出)。
上述现有技术也都存在盐碱耐受性和石油降解效率难以兼顾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对高盐碱环境耐受力强且对石油烃降解效率高的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可应用于高盐碱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发明提供的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名称为ZJ-H,分类名称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保藏编号:CGMCC No.18247,保藏日期:2019年7月18日,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发明提供的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ZJ-H为革兰氏阳性菌,固体培养基中菌落外观为圆形凸起,边缘整齐,颜色为淡黄色,表面湿润、光滑。如图1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ZJ-H的16Sr DNA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为:KF021806.1。
本发明提供的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ZJ-H在降解石油烃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菌株ZJ-H在乳化、降解石油醚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1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