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3838.2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6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秦黄辉;秦颖周;凌付平;刘康宁;袁子健;张抗抗;陈致祥;喻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B43/04 | 分类号: | F25B4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刘立平;张勤绘 |
地址: | 22601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系统 性气 分离 方法 | ||
1.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所述不凝性气体分离处理针对氨系统热力循环的冷凝单元、节流单元及蒸发单元设置完成,其特征在于:
于氨系统的冷凝单元设置不凝性气体采集点(1),
于节流单元通往蒸发单元的管路上并联设置一旁通管路(2);
于不凝性气体采集点(1)的出气口与旁通管路(2)之间设置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
于所述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内设置混合气体收集单元、氮加压单元、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与氨水回收单元;
所述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通过设置的氮加压单元实现对不凝性混合气体的加压分离,分离出的氨水相继通过氨水回收单元、旁通管路(2)流入节流单元后蒸发单元前的管路段,分离出的不凝性气体通往设置的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氮加压单元通过设置的高弹性橡胶或金属片或波纹管、建立对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的间接接触式加压,
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通过设置的不凝性气体进气口管路连接至不凝性气体采集点(1)的出气口;
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通过设置的氮进口管路连接至氮压提供单元的出口;
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通过设置的氨水排液口管路连接至氨水回收单元;
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通过设置的不凝性气体排气口管路连接至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氮加压单元由氮提供单元(3)、第一压力提供单元(4)、第二压力提供单元(5)构成;
通过氮提供单元(3)轮流向第一压力提供单元(4)及第二压力提供单元(5)提供液氮;
通过第一压力提供压单元与第二压力提供单元的循环切换建立氮加压的连续性作业,使得不凝性气体分离充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气体收集单元由设置的第一混合气体收集单元(6)与第二混合气体收集单元(7)构成;
于第一混合气体收集单元(6)设置第一氮排出口及第一换热盘管(8);
于第二混合气体收集单元(7)设置第二氮排出口及第二换热盘管(9);
所述第一氮排出口管路连接至第二换热盘管(9)的进口;
所述第二氮排出口管路连接至第一换热盘管(8)的进口;
相应地,
所述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由第一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10)与第二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11)构成;
所述氨水回收单元由第一氨水回收单元(12)与第二氨水回收单元(13)构成;
通过氮提供单元(3)、第一压力提供单元(4)、第一混合气体收集单元(6)、第二换热盘管(9)、第一氨水回收单元(12)及第一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10)构成第一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
通过氮提供单元(3)、第二压力提供单元(5)、第二混合气体收集单元(7)、第一换热盘管(8)、第二氨水回收单元(13)及第二不凝性气体排放与处理单元(11)构成第二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
所述第一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与第二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构成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氨系统的不凝性气体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换热盘管(8)的排气口通过设置的第一背压阀(14)管路通入大气;
第二换热盘管(9)的排气口通过设置的第二背压阀(15)管路通入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383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